最近更新: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高质量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时间: 2022-03-07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5437

王济光.jpg

  本网讯(记者 唐孝忠)全国两会重庆第二场专题“云记者会”于3月7日举行,发布会聚焦“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水平建设”,邀请3名在渝全国人大代表、住渝全国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表示,重庆立足国家战略定位和通道建设职能,围绕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建设,同沿线省(区、市)和有关部门不断加大沟通配合,加强统筹协调,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走深走实,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和重要进展。

  目前,重庆牵头加强省际协商合作,签署“13+1”省区市合作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框架协议,形成由重庆牵头的省际联席会议制度。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建设有序推进,以重庆和新加坡作为“双枢纽”扩大陆海新通道建设国际合作“朋友圈”。通道发展支撑体系不断优化,一批铁路、公路、水运、冷链物流、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项目如期启动建设,支撑通道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重庆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正加快建设,统筹通道建设发展能力初步显现,国家铁路集团、中远海运等注资重庆国际物流集团,助力打造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并按照“三统一”(统一品牌、规则、运作)原则,协商沿线省(区、市)共建综合运营平台公司和区域公司。海铁联运提质增效举措全面展开,重庆与广西合资成立海铁联运平台公司,运营重庆-北部湾港海铁联运班列,海铁联运“一单制”服务模式启动探索研究。

  受国际国内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影响,西部陆海新通道现阶段尚未形成有效的组织协同和实质推动的相关机制,难以有效组织通道国际物流及延伸配套资源,高质量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持续累积,影响通道线路与货源组织的稳定性;国内区域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制约国际物流与运营组织中心组织、协调功能的发挥;区域性物流生态、通道互联互通、重点开放平台示范引领、口岸功能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及短板较为突出;通道沿线物流基础设施、运输组织、仓储配套、议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短板,综合物流成本相对偏高;多式联运、冷链物流等重点领域的运输组织、运作模式、服务规则、业务规范、技术体系缺乏统一标准。

  根据《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十四五”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建设国际物流和通道运营组织中心是重庆承接国家通道战略的重要职责,在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坚持陆海统筹、双向互济,进一步发挥陆海新通道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一方面,拓展全球服务网络,强化贸易产业服务功能,积极参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物流枢纽节点建设,加强与新加坡等东南亚重点港口联动发展,合作打造境外还箱点,共建海外揽货和分拨配送网络。另一方面,加大铁路等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支持广西对标世界一流港口打造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加快形成大能力高效率铁海联运运输通道,稳步增开集装箱远洋航线,持续提高国际航线密度,扩大集装箱外贸航线覆盖范围。同时,围绕东南亚国际班列、跨境公路班车主要停靠点,合作共建境外分拨配送基地,拓展东南亚腹地物流服务网络。

  进一步明确通道及枢纽建设的各项任务,发挥好国家和地方两个协调机制作用。发挥铁路骨干作用,加快大能力主通道建设,尽快形成东中西线通路合理分工、核心覆盖区和辐射延展带密切沟通、与东南亚地区互联互通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陆路交通网络。优化铁路、公路、港口等物流枢纽功能布局,完善海港、陆港、空港、口岸等设施,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提升交通物流枢纽功能,进一步提升支撑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做好重庆与澜沧江-湄公河等合作机制衔接,加快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与东盟重点港口联动发展,对接协调班列班次运力与港口航线网络、班轮时刻、舱位等,提高铁海联运、国际班轮、跨境班列班车等服务水平。

  坚持对话交流、协商共建、融合发展,深化RCEP各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配合国家完善国际合作机制,持续深化中新战略合作,利用中国-东盟“10+1”“10+3”等国际合作机制,推进沿线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产能合作、金融服务等领域务实合作。深化经贸交流合作,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重庆西洽会、智博会等会展平台,联合通道沿线地区与东盟国家深化商贸和服务合作,共建一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园区,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合作。打造若干枢纽经济区,依托沿线物流枢纽,加快资源要素聚集,拓展交易结算、数据信息、商务服务、贸易会展、科技研发、旅游文创等服务业态,联动沿线产业园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吸引现代商贸、国际贸易、跨境电商、高端制造等产业聚集发展。

  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融合,进一步联动国内相关省区积极参与新通道建设。联合铁路企业和通道沿线地省区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输品牌,结合沿线经济条件和区位特点,优化运营组织,创新物流模式,加强货源组织与信息对接,加强集装箱中转集结,扩大开行图定班列,稳步增加开行规模,提高铁海联运组织一体化运行水平。支持通道运营组织平台加强与中欧班列运营平台合作,推动通道班列与中欧班列线路、班次对接和信息共享,并推动新通道与长江航运协同衔接,缓解三峡枢纽过坝运输压力。

  推行铁路运单物权化和铁海联运“一单制”,形成以中国规则为标准的贸易物流金融体系。推动重庆各有关部门和市场主体熟练掌握协定规则,高标准履约,改善营商环境,增强市场主体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进一步加强重庆与东盟之间的产业和贸易合作,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按照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要求,切实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多双边合作,加强与RCEP成员国之间标准、规则、政策等方面的对接,以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我国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持续推进铁海联运“一单制”,加强铁路与海运规则对接,推进铁路、海运作业单证电子化和数据共享开放,研究推进铁海联运班列铁路运单与海运提单衔接,拓展国际贸易和金融增值服务。探索建立铁路货物运输品名与海关报关商品品名、铁路运输危险货品与海运危险货品目录间“一货两标”互认办法,推进运输标准规范衔接。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积极构建新通道信息平台体系。围绕提升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功能,联合铁路、交通、海关等部门以及沿线各省区市,共同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数据共享与业务联动,完善金融、政务、法律等业务功能。积极与通道沿线地区和有关企业共建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开展物流、贸易、产业、金融、数据等专业化服务,提升供应链综合服务能力,推动降本增效。有序发展货运代理平台,整合各类运输服务能力,优化铁路运输组织,加强中转集结。持续探索和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联合“13+1”省区市口岸办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加强重庆与新加坡之间的“双枢纽”交流与合作,推动货物申报、通关物流信息交换,全面满足企业“一站式”业务办理需求,覆盖跨境贸易全链条全流程。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高质量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王济光.jpg

  本网讯(记者 唐孝忠)全国两会重庆第二场专题“云记者会”于3月7日举行,发布会聚焦“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水平建设”,邀请3名在渝全国人大代表、住渝全国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表示,重庆立足国家战略定位和通道建设职能,围绕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建设,同沿线省(区、市)和有关部门不断加大沟通配合,加强统筹协调,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走深走实,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和重要进展。

  目前,重庆牵头加强省际协商合作,签署“13+1”省区市合作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框架协议,形成由重庆牵头的省际联席会议制度。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建设有序推进,以重庆和新加坡作为“双枢纽”扩大陆海新通道建设国际合作“朋友圈”。通道发展支撑体系不断优化,一批铁路、公路、水运、冷链物流、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项目如期启动建设,支撑通道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重庆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正加快建设,统筹通道建设发展能力初步显现,国家铁路集团、中远海运等注资重庆国际物流集团,助力打造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并按照“三统一”(统一品牌、规则、运作)原则,协商沿线省(区、市)共建综合运营平台公司和区域公司。海铁联运提质增效举措全面展开,重庆与广西合资成立海铁联运平台公司,运营重庆-北部湾港海铁联运班列,海铁联运“一单制”服务模式启动探索研究。

  受国际国内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影响,西部陆海新通道现阶段尚未形成有效的组织协同和实质推动的相关机制,难以有效组织通道国际物流及延伸配套资源,高质量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持续累积,影响通道线路与货源组织的稳定性;国内区域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制约国际物流与运营组织中心组织、协调功能的发挥;区域性物流生态、通道互联互通、重点开放平台示范引领、口岸功能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及短板较为突出;通道沿线物流基础设施、运输组织、仓储配套、议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短板,综合物流成本相对偏高;多式联运、冷链物流等重点领域的运输组织、运作模式、服务规则、业务规范、技术体系缺乏统一标准。

  根据《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十四五”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建设国际物流和通道运营组织中心是重庆承接国家通道战略的重要职责,在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坚持陆海统筹、双向互济,进一步发挥陆海新通道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一方面,拓展全球服务网络,强化贸易产业服务功能,积极参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物流枢纽节点建设,加强与新加坡等东南亚重点港口联动发展,合作打造境外还箱点,共建海外揽货和分拨配送网络。另一方面,加大铁路等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支持广西对标世界一流港口打造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加快形成大能力高效率铁海联运运输通道,稳步增开集装箱远洋航线,持续提高国际航线密度,扩大集装箱外贸航线覆盖范围。同时,围绕东南亚国际班列、跨境公路班车主要停靠点,合作共建境外分拨配送基地,拓展东南亚腹地物流服务网络。

  进一步明确通道及枢纽建设的各项任务,发挥好国家和地方两个协调机制作用。发挥铁路骨干作用,加快大能力主通道建设,尽快形成东中西线通路合理分工、核心覆盖区和辐射延展带密切沟通、与东南亚地区互联互通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陆路交通网络。优化铁路、公路、港口等物流枢纽功能布局,完善海港、陆港、空港、口岸等设施,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提升交通物流枢纽功能,进一步提升支撑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做好重庆与澜沧江-湄公河等合作机制衔接,加快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与东盟重点港口联动发展,对接协调班列班次运力与港口航线网络、班轮时刻、舱位等,提高铁海联运、国际班轮、跨境班列班车等服务水平。

  坚持对话交流、协商共建、融合发展,深化RCEP各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配合国家完善国际合作机制,持续深化中新战略合作,利用中国-东盟“10+1”“10+3”等国际合作机制,推进沿线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产能合作、金融服务等领域务实合作。深化经贸交流合作,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利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重庆西洽会、智博会等会展平台,联合通道沿线地区与东盟国家深化商贸和服务合作,共建一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园区,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合作。打造若干枢纽经济区,依托沿线物流枢纽,加快资源要素聚集,拓展交易结算、数据信息、商务服务、贸易会展、科技研发、旅游文创等服务业态,联动沿线产业园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吸引现代商贸、国际贸易、跨境电商、高端制造等产业聚集发展。

  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融合,进一步联动国内相关省区积极参与新通道建设。联合铁路企业和通道沿线地省区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输品牌,结合沿线经济条件和区位特点,优化运营组织,创新物流模式,加强货源组织与信息对接,加强集装箱中转集结,扩大开行图定班列,稳步增加开行规模,提高铁海联运组织一体化运行水平。支持通道运营组织平台加强与中欧班列运营平台合作,推动通道班列与中欧班列线路、班次对接和信息共享,并推动新通道与长江航运协同衔接,缓解三峡枢纽过坝运输压力。

  推行铁路运单物权化和铁海联运“一单制”,形成以中国规则为标准的贸易物流金融体系。推动重庆各有关部门和市场主体熟练掌握协定规则,高标准履约,改善营商环境,增强市场主体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进一步加强重庆与东盟之间的产业和贸易合作,积极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按照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要求,切实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多双边合作,加强与RCEP成员国之间标准、规则、政策等方面的对接,以中国标准“走出去”带动我国产品、技术、装备、服务“走出去”。持续推进铁海联运“一单制”,加强铁路与海运规则对接,推进铁路、海运作业单证电子化和数据共享开放,研究推进铁海联运班列铁路运单与海运提单衔接,拓展国际贸易和金融增值服务。探索建立铁路货物运输品名与海关报关商品品名、铁路运输危险货品与海运危险货品目录间“一货两标”互认办法,推进运输标准规范衔接。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积极构建新通道信息平台体系。围绕提升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功能,联合铁路、交通、海关等部门以及沿线各省区市,共同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数据共享与业务联动,完善金融、政务、法律等业务功能。积极与通道沿线地区和有关企业共建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开展物流、贸易、产业、金融、数据等专业化服务,提升供应链综合服务能力,推动降本增效。有序发展货运代理平台,整合各类运输服务能力,优化铁路运输组织,加强中转集结。持续探索和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联合“13+1”省区市口岸办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加强重庆与新加坡之间的“双枢纽”交流与合作,推动货物申报、通关物流信息交换,全面满足企业“一站式”业务办理需求,覆盖跨境贸易全链条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