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14个区县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

时间: 2024-07-29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8604

本网讯(记者 张柳妞)刚刚,记者从市应急管理局获悉,自今日18时起,我市14个区县的地质灾害三级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

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暖湿气流影响,预计29日夜间至30日白天,我市中东部地区强降雨持续,部分地区有暴雨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降水具有极端性,累计雨量80~180毫米,局地300~350毫米,最大小时雨量60~80毫米;其余地区小到中雨。降雨时伴有短时强降水、局地阵性大风、雷电等强对流天气。

由于本轮降雨面广、短临、分散、量大、极端的特点,加之我市前期大部分地区高温干旱,岩土体失水干裂,遭遇短时强降雨极易诱发地质灾害,经市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救援指挥部会商研判,决定于今日18时,针对万州区、开州区、梁平区、云阳县、巫溪县、奉节县、城口县、彭水县、黔江区、酉阳县、秀山县、忠县、丰都县、石柱县14个区县的地质灾害三级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

市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救援指挥部要求,相关区县要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响应等级,各有关区县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救援指挥部及其各成员单位分别按照应急响应要求,立即进入战时状态,区县领导坐镇指挥,部门领导下沉一线,第一时间科学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避免次生灾害发生。加强救援队伍和装备、救灾物资的应急准备。要密切关注雨情水情险情灾情变化,动态、精准研判灾险情发生的可能性,制作简便易懂的预警信息产品,滚动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确保第一时间发送到各级各部门和受威胁群众。

同时,要求相关区县严格执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的“三查”制度,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基础上,对辖区内可能形成滑坡的各类斜边坡和未经支护的人工切坡,对可能形成危岩崩塌的陡崖和孤石,对可能形成地面塌陷的采空区和隧道建设影响区域,对潜在山洪泥石流沟谷、切坡建房边坡、临水临坡临崖临沟“四临”居住区等进行重点排查。

此外,要严格落实强降雨天气地质灾害避险转移撤离工作制度,紧急撤离“三高”区域即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高和极高风险区居住的群众、“四临”区域可能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受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群众、工程建设可能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野外作业人员和工作人员。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我市14个区县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

本网讯(记者 张柳妞)刚刚,记者从市应急管理局获悉,自今日18时起,我市14个区县的地质灾害三级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

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暖湿气流影响,预计29日夜间至30日白天,我市中东部地区强降雨持续,部分地区有暴雨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降水具有极端性,累计雨量80~180毫米,局地300~350毫米,最大小时雨量60~80毫米;其余地区小到中雨。降雨时伴有短时强降水、局地阵性大风、雷电等强对流天气。

由于本轮降雨面广、短临、分散、量大、极端的特点,加之我市前期大部分地区高温干旱,岩土体失水干裂,遭遇短时强降雨极易诱发地质灾害,经市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救援指挥部会商研判,决定于今日18时,针对万州区、开州区、梁平区、云阳县、巫溪县、奉节县、城口县、彭水县、黔江区、酉阳县、秀山县、忠县、丰都县、石柱县14个区县的地质灾害三级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

市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救援指挥部要求,相关区县要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响应等级,各有关区县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救援指挥部及其各成员单位分别按照应急响应要求,立即进入战时状态,区县领导坐镇指挥,部门领导下沉一线,第一时间科学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避免次生灾害发生。加强救援队伍和装备、救灾物资的应急准备。要密切关注雨情水情险情灾情变化,动态、精准研判灾险情发生的可能性,制作简便易懂的预警信息产品,滚动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确保第一时间发送到各级各部门和受威胁群众。

同时,要求相关区县严格执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的“三查”制度,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基础上,对辖区内可能形成滑坡的各类斜边坡和未经支护的人工切坡,对可能形成危岩崩塌的陡崖和孤石,对可能形成地面塌陷的采空区和隧道建设影响区域,对潜在山洪泥石流沟谷、切坡建房边坡、临水临坡临崖临沟“四临”居住区等进行重点排查。

此外,要严格落实强降雨天气地质灾害避险转移撤离工作制度,紧急撤离“三高”区域即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高和极高风险区居住的群众、“四临”区域可能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受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群众、工程建设可能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野外作业人员和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