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区实施精准普法 实现从“一方百治”到“对症下药”

时间: 2024-09-20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叶桂君 阅读量:8478

近年来,荣昌区以提高全民法治素养为导向,以大力实施精准普法为主线,注重对象精准、领域精准、地区精准、问题精准,持续主动创新作为,不断延伸普法工作触角,将普法责任、普法元素下沉到社会治理最末端,实现从“一方百治”到“对症下药”,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法治环境。

(“小威送法”法律志愿服务队开展普法宣传)

强化普法队伍,凝聚普法合力方面,该区组建专业普法工作队伍,从全区党政机关和各行各业中选聘法学专家、学者和业务骨干等近100人组成百人普法讲师团,并实行动态调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普法宣讲、法律培训活动。整合全区法律服务资源,以法官、警官、司法行政干部、村居法律顾问、行政执法骨干等为依托,组建“小威送法”法律志愿服务队,每年组织开展公益普法活动200场次以上。夯实基层普法队伍,扎实开展“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积极培育基层村居(社区)法治人才队伍,共培育“法律明白人”728名,实现全区156个村(社区)分别常驻法律明白人4名以上,累计举办“法律明白人”培训200余期,助推法律明白人队伍专业化、规范化。壮大社会普法力量,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普法的途径,不断汇聚社会普法力量,同时探索推行“政府购买、社会投入、公益赞助、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社会普法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专业优势和实践优势精准对接不同普法对象,有效提升普法服务质量,实现法治建设人人共建、人人共享。

(马家坳小院开展以案释法)

创新普法模式,紧扣群众需求方面,该区建立“订单式”普法模式,坚持“需求导向”,建立“需求-研判-反馈-供给”普法服务新模式,针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接受程度的群体,分类型、分领域按需普法,群众通过村居法律顾问等平台按需“下单”,普法队员结合各自优势特长主动“接单”,量身定做“普法菜单”,做到分类施策、精准派送,已累计完成“接单”126个。同时形成普法联动响应,相关职能部门、法律顾问、社区公证员、普法志愿者等下沉网格,根据网格提出的普法需求,相关主管部门迅速响应并开展定向精准普法活动,形成一个网格(小院)“提出需求、下沉履单、适时反馈、结果运用”的完整定向精准普法“闭环”机制,针对性开展集中普法活动300余次。还积极推动形成“以案释法”长效机制,在开展行政复议、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矫正帮教、公证服务过程中,充分落实以案释法,将具有教育意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身边事件、典型案例作为宣传重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释法析理,使典型案例事件依法解决的过程成为全民普法的公开课,实现实时普法、精准普法。

(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喻茂坚纪念馆)

丰富普法资源,增强普法实效方面,该区丰富基层法治文化应用场景,多形态推进镇、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现有的广场、绿地、小院建设中融入法治元素,倾力打造集法治、文化、教育、实践于一体的特色法治文化景观带。在全区打造了区人大文化生态园宪法宣传基地、濑溪河畔“德法文化长廊”、玉带河畔“河长制主题文化公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海棠公园等法治文化阵地30余处;结合“小院+”建设,在小院建设中设置法治文化墙、宣传栏、宣传牌、图书角等多类型宣传标语,实现“一镇(街)一法治文化阵地、一村(社区)一法治文化小院”全覆盖。建立全媒体普法矩阵,加强“互联网+法治宣传”新媒体建设,搭建覆盖“报、台、网、微、端、屏”的全媒体普法矩阵;培育“棠城普法”线上品牌,制作推送普法内容近300期,定期发布各类普法资讯;开设电视专栏“以案释法”,将“法言法语”转化为“方言土语”,播出节目200余期,关注量达30余万人;抢抓短视频平台普法新契机,荣昌区公证处推出系列普法微视频57期,实现普法内容与群众关注“同频同步”。繁荣大众法治文艺,以宪法、民法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点内容和防范诈骗、妇女儿童维权、交通安全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创作方向,拍摄法治微视频7个,编排法治小品2个,创作普法短视频100余条,形成了一批优质原创普法作品;以群众“身边人”“身边事”为题材,将法律知识、法治理念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歌唱、舞蹈、快板、小品等艺术形式加以呈现,编排了《普法辩论会》《12348法律服务热线,把事情办到老百姓心坎上》等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节目。“八五”普法以来,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100余场次,将贴近群众生活的法治文艺送到基层、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充分感受法治力量、学习法律知识。

顾勇   通讯员 胡茜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荣昌区实施精准普法 实现从“一方百治”到“对症下药”

近年来,荣昌区以提高全民法治素养为导向,以大力实施精准普法为主线,注重对象精准、领域精准、地区精准、问题精准,持续主动创新作为,不断延伸普法工作触角,将普法责任、普法元素下沉到社会治理最末端,实现从“一方百治”到“对症下药”,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法治环境。

(“小威送法”法律志愿服务队开展普法宣传)

强化普法队伍,凝聚普法合力方面,该区组建专业普法工作队伍,从全区党政机关和各行各业中选聘法学专家、学者和业务骨干等近100人组成百人普法讲师团,并实行动态调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普法宣讲、法律培训活动。整合全区法律服务资源,以法官、警官、司法行政干部、村居法律顾问、行政执法骨干等为依托,组建“小威送法”法律志愿服务队,每年组织开展公益普法活动200场次以上。夯实基层普法队伍,扎实开展“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积极培育基层村居(社区)法治人才队伍,共培育“法律明白人”728名,实现全区156个村(社区)分别常驻法律明白人4名以上,累计举办“法律明白人”培训200余期,助推法律明白人队伍专业化、规范化。壮大社会普法力量,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普法的途径,不断汇聚社会普法力量,同时探索推行“政府购买、社会投入、公益赞助、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社会普法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专业优势和实践优势精准对接不同普法对象,有效提升普法服务质量,实现法治建设人人共建、人人共享。

(马家坳小院开展以案释法)

创新普法模式,紧扣群众需求方面,该区建立“订单式”普法模式,坚持“需求导向”,建立“需求-研判-反馈-供给”普法服务新模式,针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接受程度的群体,分类型、分领域按需普法,群众通过村居法律顾问等平台按需“下单”,普法队员结合各自优势特长主动“接单”,量身定做“普法菜单”,做到分类施策、精准派送,已累计完成“接单”126个。同时形成普法联动响应,相关职能部门、法律顾问、社区公证员、普法志愿者等下沉网格,根据网格提出的普法需求,相关主管部门迅速响应并开展定向精准普法活动,形成一个网格(小院)“提出需求、下沉履单、适时反馈、结果运用”的完整定向精准普法“闭环”机制,针对性开展集中普法活动300余次。还积极推动形成“以案释法”长效机制,在开展行政复议、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矫正帮教、公证服务过程中,充分落实以案释法,将具有教育意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身边事件、典型案例作为宣传重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释法析理,使典型案例事件依法解决的过程成为全民普法的公开课,实现实时普法、精准普法。

(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喻茂坚纪念馆)

丰富普法资源,增强普法实效方面,该区丰富基层法治文化应用场景,多形态推进镇、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现有的广场、绿地、小院建设中融入法治元素,倾力打造集法治、文化、教育、实践于一体的特色法治文化景观带。在全区打造了区人大文化生态园宪法宣传基地、濑溪河畔“德法文化长廊”、玉带河畔“河长制主题文化公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海棠公园等法治文化阵地30余处;结合“小院+”建设,在小院建设中设置法治文化墙、宣传栏、宣传牌、图书角等多类型宣传标语,实现“一镇(街)一法治文化阵地、一村(社区)一法治文化小院”全覆盖。建立全媒体普法矩阵,加强“互联网+法治宣传”新媒体建设,搭建覆盖“报、台、网、微、端、屏”的全媒体普法矩阵;培育“棠城普法”线上品牌,制作推送普法内容近300期,定期发布各类普法资讯;开设电视专栏“以案释法”,将“法言法语”转化为“方言土语”,播出节目200余期,关注量达30余万人;抢抓短视频平台普法新契机,荣昌区公证处推出系列普法微视频57期,实现普法内容与群众关注“同频同步”。繁荣大众法治文艺,以宪法、民法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点内容和防范诈骗、妇女儿童维权、交通安全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创作方向,拍摄法治微视频7个,编排法治小品2个,创作普法短视频100余条,形成了一批优质原创普法作品;以群众“身边人”“身边事”为题材,将法律知识、法治理念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歌唱、舞蹈、快板、小品等艺术形式加以呈现,编排了《普法辩论会》《12348法律服务热线,把事情办到老百姓心坎上》等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节目。“八五”普法以来,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100余场次,将贴近群众生活的法治文艺送到基层、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充分感受法治力量、学习法律知识。

顾勇   通讯员 胡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