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竹床上的童年

时间: 2019-07-23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0356

“已制青奴一壁寒,更搘绿玉两头安。谁言诗老眠云榻,不是渔郎钓月竿。”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竹床》中的诗句,每次吟咏这首诗,我的脑海中就会泛起一些童年的记忆,仿佛就在昨天。

童年时,竹床是家乡主要的消暑乘凉工具,村民们更习惯称之“凉床”。生活条件再不好的人家,也要置办一张或数张凉床消夏,那时候乡村女孩子出嫁,竹床也是娘家必备的嫁妆之一。

做竹床是一门纯手工的活,先要将楠竹锯成数个框筒,在筒身上钻出一些小孔,用火烤弯四边的床腿,将垫床面的横竹片一个个插进去,再一根根铺上床面竹条,用竹锲和铁丝固定,一张结实光滑透着一丝凉意的竹床就算做好了。新竹床买回来后不能立时用,一般要用石头压在河水里浸泡一些日子,因为水泡过的凉床不但清凉,还可以消除竹子的气味,防虫蛀,所以人们购买新凉床,最迟不能超过春夏之交。

那时候家里有三张竹床,一入夏,父亲就将它们从房梁上取下来,背到屋前的小河里,用竹刷刷掉竹条缝隙间的积垢或虫蛀,然后在堂屋里摆上一张。父亲每天中午从田里干活回来,吃饭后都会在堂屋的竹床上躺下来,在院中浓荫里的知了不厌其烦的歌声中美美地睡上一觉。

太阳下山时,祖父将院子里打扫干净,洒上几遍水,等到暑气消得差不多时,我们将竹床一张张抬出去,并排放在梧桐树下。竹床边摆上一张小桌,上面放着装满大叶子凉茶的土茶壶,一只搪瓷把缸用绳子系在茶壶把上,把缸则倒扣在壶嘴上。洗澡后搽上痱子粉,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就抢着上那张竹子已经发黄的旧竹床,那还是母亲当年的嫁妆呢!泛着紫檀木一样的光泽。使用年代越久的竹床睡上去越清凉舒适,上面油光发亮,就像古瓷器上的包浆一样,一躺上去就有一丝沁凉的感觉蔓延周身,所以大家都偏爱这张竹床。

电风扇那时节还是一种奢侈品,而且乡下经常停电,我的童年夏夜基本上都是在竹床上度过的。月光下,母亲缓缓地为我们打着扇,在祖父那些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里,看着夜空繁星点点,在芭蕉扇的阵阵清风中,总会惬意地慢慢入睡。乡下蚊子多,乡邻们都是用一种用锯末和“六六粉”掺合的蚊烟来驱赶蚊虫,置放在竹床的上风头。有时候为了节省蚊烟,就在竹床的四个床腿上绑上竹竿,挂上蚊帐。最担心的是深更半夜突然下阵雨,正睡得甜,忽然一阵风起,急促的雨点很快打湿了蚊帐,大家连忙将竹床往屋里搬,那手忙脚乱的情景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睡竹床,也是乡亲们的一种交流方式。邻里之间夜不闭户,在各自的大门口纳凉,一张张竹床摆开,颇有汉口竹枝词中关于竹床阵的排场。男人们大都是短裤头和背心,有的打着赤膊,女人们一般穿着大裤头、汗衫和裙子。大人们手摇蒲扇或芭蕉扇,抽着烟,交谈着庄稼地里的农事。小孩子则穿行其间,嬉笑打闹捉迷藏,追逐萤火虫,或缠着大人讲故事。有时村里放露天电影,平整的打谷场上到处都是紧挨着的竹床,人们看完电影后,有的懒得回家,就在打谷场上过夜。一时间,打谷场上叽叽喳喳,说笑声此起彼伏,间杂着婴儿的啼声、女人哄婴儿睡觉的摇篮曲、拍打蚊子的扇子声、男人的鼾声和老人唤风的吆喝声,还有哥哥半生不熟的口琴声,它们就像一支充满乡野风情的乡村圆舞曲,洋溢着缕缕温馨和谐的气息。如今,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电设施的改造,使乡村用电得到了保障,电扇、空调已成为乡村主要的消暑工具,尽管还有许多人家依然在使用竹床,但在星光下纳凉的竹床阵已很难见到了。

前些时给某博物馆做民俗展览方案,看到一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竹床阵的照片,就像看到了一幅熟悉的乡村民俗风情画,瞬间温暖了我的心灵。如今,竹床上的童年离我已是越来越远了,但每次想起母亲的芭蕉扇,还有关于竹床的童年旧事,我的心湖里总会泛起丝丝温情的涟漪。

(作者作品散见《楚天都市报》《泉州晚报》等报刊)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竹床上的童年

“已制青奴一壁寒,更搘绿玉两头安。谁言诗老眠云榻,不是渔郎钓月竿。”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竹床》中的诗句,每次吟咏这首诗,我的脑海中就会泛起一些童年的记忆,仿佛就在昨天。

童年时,竹床是家乡主要的消暑乘凉工具,村民们更习惯称之“凉床”。生活条件再不好的人家,也要置办一张或数张凉床消夏,那时候乡村女孩子出嫁,竹床也是娘家必备的嫁妆之一。

做竹床是一门纯手工的活,先要将楠竹锯成数个框筒,在筒身上钻出一些小孔,用火烤弯四边的床腿,将垫床面的横竹片一个个插进去,再一根根铺上床面竹条,用竹锲和铁丝固定,一张结实光滑透着一丝凉意的竹床就算做好了。新竹床买回来后不能立时用,一般要用石头压在河水里浸泡一些日子,因为水泡过的凉床不但清凉,还可以消除竹子的气味,防虫蛀,所以人们购买新凉床,最迟不能超过春夏之交。

那时候家里有三张竹床,一入夏,父亲就将它们从房梁上取下来,背到屋前的小河里,用竹刷刷掉竹条缝隙间的积垢或虫蛀,然后在堂屋里摆上一张。父亲每天中午从田里干活回来,吃饭后都会在堂屋的竹床上躺下来,在院中浓荫里的知了不厌其烦的歌声中美美地睡上一觉。

太阳下山时,祖父将院子里打扫干净,洒上几遍水,等到暑气消得差不多时,我们将竹床一张张抬出去,并排放在梧桐树下。竹床边摆上一张小桌,上面放着装满大叶子凉茶的土茶壶,一只搪瓷把缸用绳子系在茶壶把上,把缸则倒扣在壶嘴上。洗澡后搽上痱子粉,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就抢着上那张竹子已经发黄的旧竹床,那还是母亲当年的嫁妆呢!泛着紫檀木一样的光泽。使用年代越久的竹床睡上去越清凉舒适,上面油光发亮,就像古瓷器上的包浆一样,一躺上去就有一丝沁凉的感觉蔓延周身,所以大家都偏爱这张竹床。

电风扇那时节还是一种奢侈品,而且乡下经常停电,我的童年夏夜基本上都是在竹床上度过的。月光下,母亲缓缓地为我们打着扇,在祖父那些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里,看着夜空繁星点点,在芭蕉扇的阵阵清风中,总会惬意地慢慢入睡。乡下蚊子多,乡邻们都是用一种用锯末和“六六粉”掺合的蚊烟来驱赶蚊虫,置放在竹床的上风头。有时候为了节省蚊烟,就在竹床的四个床腿上绑上竹竿,挂上蚊帐。最担心的是深更半夜突然下阵雨,正睡得甜,忽然一阵风起,急促的雨点很快打湿了蚊帐,大家连忙将竹床往屋里搬,那手忙脚乱的情景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睡竹床,也是乡亲们的一种交流方式。邻里之间夜不闭户,在各自的大门口纳凉,一张张竹床摆开,颇有汉口竹枝词中关于竹床阵的排场。男人们大都是短裤头和背心,有的打着赤膊,女人们一般穿着大裤头、汗衫和裙子。大人们手摇蒲扇或芭蕉扇,抽着烟,交谈着庄稼地里的农事。小孩子则穿行其间,嬉笑打闹捉迷藏,追逐萤火虫,或缠着大人讲故事。有时村里放露天电影,平整的打谷场上到处都是紧挨着的竹床,人们看完电影后,有的懒得回家,就在打谷场上过夜。一时间,打谷场上叽叽喳喳,说笑声此起彼伏,间杂着婴儿的啼声、女人哄婴儿睡觉的摇篮曲、拍打蚊子的扇子声、男人的鼾声和老人唤风的吆喝声,还有哥哥半生不熟的口琴声,它们就像一支充满乡野风情的乡村圆舞曲,洋溢着缕缕温馨和谐的气息。如今,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电设施的改造,使乡村用电得到了保障,电扇、空调已成为乡村主要的消暑工具,尽管还有许多人家依然在使用竹床,但在星光下纳凉的竹床阵已很难见到了。

前些时给某博物馆做民俗展览方案,看到一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竹床阵的照片,就像看到了一幅熟悉的乡村民俗风情画,瞬间温暖了我的心灵。如今,竹床上的童年离我已是越来越远了,但每次想起母亲的芭蕉扇,还有关于竹床的童年旧事,我的心湖里总会泛起丝丝温情的涟漪。

(作者作品散见《楚天都市报》《泉州晚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