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一线民警镜头下执法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时间: 2023-04-05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20597

  □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区公安局局长 唐 列

  当前,俄乌冲突持续不断、金融危机风险叠加,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秩序动荡不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演变加剧,多元异质文化传播碰撞,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就公安工作而言,面临着执法领域更加广泛、执法环境更加开放复杂、涉警舆情易形成热点等诸多挑战。与此同时,伴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自媒体多元传播在提供表达自我、多元对话、推崇创新价值语境的同时,也给一线民警执法带来了新挑战、新任务、新要求。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网民已经达到10.67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8.3%,自媒体正极大地改变着“90后”“00后”新生代群体舆论生成演变方式和思想文化生态。自媒体时代“镜头下执法”新态势的出现,一方面对公安内部产生了自我监督,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公众的社会舆论监督。有学者提出,在“无可奉告”的时代已经宣告结束的当下,面对媒体或自媒体的提问,民警拒绝回答或是不经意间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有可能被视作一种身体语言,被“记录”或“误读”成一种所谓的“新闻语言”传播出去。因此,如何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有效解决民警在现场执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规范民警现场执法行为,提升警察执法公信力,有效应对内外风险挑战,是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自媒体时代一线民警执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摄像机”,人人都是新闻创造者和传播者,实时信息通过微信、微博、各类直播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实现高速传播,所有的网民都能以最快速度、最便捷方式获取第一手新闻。近年来,一方面由于极少数民警执法不规范、不严谨、不到位进而引发舆论炒作,造成负面影响,损害法律权威和公安民警形象;另一方面,个别人利用新媒体碎片化、片面性、易炒作等特点,对民警现场执法行为歪曲事实、断章取义,恶意传播,给公安机关一线执法民警造成困扰。

  在进行现场执法时,有的民警直接与执法对象对话,面对质疑,甚至言语侮辱时,有的不知如何应对,不能熟练地运用法言法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捍卫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此外,部分民警由于战术素养不高,技术能力欠缺,导致执法现场处置被动;部分民警对法律规定的认知不足、理解不清,在执法过程中畏首畏尾,特别是在遭遇对方攻击时不敢作出有效控制,导致被动挨打,甚至流血、受伤等意外情况出现。部分民警在现场执法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身的情绪,导致执法现场激化矛盾,本来完全可以控制的现场事态变得更为复杂。部分民警无法适应当前的执法环境,没有做好“习惯在镜头下执法”的心理准备。有的民警不敢正常执法,有的民警不按规定强行要求群众停止拍摄,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民警在面对舆论指责时不知所措,不能理直气壮、理性客观地作出分析判断,导致执法行为陷入被动。

  自媒体时代一线民警执法困境原因剖析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法律法规知识储备存在差距。一线民警需要学习和掌握多种多样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如果民警不能全面掌握、弄懂吃透这些执法依据,就很可能造成在实际执法过程中的盲目和被动,导致执法行为尺度随意、无据可依。

  二是执法战术技能掌握得不牢固。民警现场执法活动离不开技战术能力的支撑。当前,从公安部到各省(市)区县级公安机关在各层级都加大了对执法实战技能和战术的培训,这也使得大多数民警的技战术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仍有部分民警的执法技能达不到实战要求,需要进一步磨炼,特别是以往不太重视的语言控制能力还亟待改善。

  三是现场执法态度不严谨。基层一线民警每天都有可能碰到各种各样的警情,会积累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和麻痹思想,但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应该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同时也应看到,对于民警自身而言,有可能当天已经多次出警,但对于执法对象或社会大众而言,其所看到的、听到的恰恰只有民警的“这一次”执法行为,只会对“这一次”执法行为作出评判。因此,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应当克服倦怠思想,认真处理好每一次执法活动。

  四是情绪心态把控不到位。大量事例证明,情绪心态把控对民警现场执法行为至关重要。有时在现场执法中出现的对抗行为,不管是消极对抗还是积极对抗,不管是语言上的侮辱还是行为上的攻击,都极易造成民警的情绪心态失衡。情绪心态一旦出现问题,民警就无法对自身即将作出的行为进行理性判断和有效约束,甚至导致民警暴力执法或滥用职权行为的发生。

  提升一线民警镜头下执法能力的有效对策

  近年来,公安民警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各地亦涌现出被外界称赞的教科书式执法,一线民警要习惯在镜头下执法实际上已成为警界共识。“习惯在镜头下执法”就是要使警权习惯被监督,一线民警应以积极心态看待监督。从长远看,镜头下执法有利于建设新时代的和谐警民关系、有利于提升民警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有利于一线民警规范履行职责。新时代新背景下,如何提升民警在镜头下执法的能力?对于这个问题,公安机关每个民警都应有所思考。

  (一)充分认识镜头下执法能力的重要性。一线民警的工作与社会公众的生活关联度较高,这就导致其工作往往受到更高程度的关注。当一线民警作为信息的发送者向社会解释、传递信息时,不可避免地要与公众、媒体打交道,在面对挑战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这也是展示自我修养和警察形象的机会。与此同时,一线民警与社区联系密切,零距离接触是其开展群众工作的一大突出特点。新媒体的出现为一线民警增加了一个与社会公众沟通交流的平台,当一线民警作为信息的发送者,可以有效提高这一平台信息受众的覆盖范围;作为信息接收者,这一平台可进一步丰富信息获取的渠道。一线民警应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做好群众工作,树立良好形象,继而强化新时代和谐警民关系构建。

  (二)加强一线公安专业化队伍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公安机关的重要职责,现阶段国内外社会不稳定因素与各类矛盾日益增多,时代背景要求一线民警具备较高的在镜头下执法的能力。自媒体时代,大数据、云计算逐渐向纵深发展,各类平台在急速发展的同时,对一线民警的“数字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涉及新媒体平台的深层次运用时,需要专门人才来确保系统的良性运转。因此,加强一线民警队伍建设,使其具备专业知识,是提升一线民警镜头下执法能力的关键。

  (三)加强一线民警镜头下执法能力的培养。引导一线民警正视执法拍摄,定期对民警进行心理疏导,加大心理行为训练力度,切实提高基层民警的情绪控制能力。在面对群众围观拍摄时,应主动控制情绪,保持理性平和,自觉规范执法言行,在执法过程中尽量使用法言法语,始终以良好正面的执法形象出现在镜头面前。同时,加强执法规范培训。从现行的执法操作规程入手,结合本地区、本警种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对各种常见警情进行归纳分类,将每一种警情可能用到的执法语言、执法动作和执法依据予以明确固化。只有将执法现场的处置规范进行细化处理,才能为广大民警提供一套完整、安全、有效的“执法教科书”。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一线民警镜头下执法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区公安局局长 唐 列

  当前,俄乌冲突持续不断、金融危机风险叠加,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秩序动荡不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演变加剧,多元异质文化传播碰撞,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就公安工作而言,面临着执法领域更加广泛、执法环境更加开放复杂、涉警舆情易形成热点等诸多挑战。与此同时,伴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自媒体多元传播在提供表达自我、多元对话、推崇创新价值语境的同时,也给一线民警执法带来了新挑战、新任务、新要求。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网民已经达到10.67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8.3%,自媒体正极大地改变着“90后”“00后”新生代群体舆论生成演变方式和思想文化生态。自媒体时代“镜头下执法”新态势的出现,一方面对公安内部产生了自我监督,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公众的社会舆论监督。有学者提出,在“无可奉告”的时代已经宣告结束的当下,面对媒体或自媒体的提问,民警拒绝回答或是不经意间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有可能被视作一种身体语言,被“记录”或“误读”成一种所谓的“新闻语言”传播出去。因此,如何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有效解决民警在现场执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规范民警现场执法行为,提升警察执法公信力,有效应对内外风险挑战,是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自媒体时代一线民警执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摄像机”,人人都是新闻创造者和传播者,实时信息通过微信、微博、各类直播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实现高速传播,所有的网民都能以最快速度、最便捷方式获取第一手新闻。近年来,一方面由于极少数民警执法不规范、不严谨、不到位进而引发舆论炒作,造成负面影响,损害法律权威和公安民警形象;另一方面,个别人利用新媒体碎片化、片面性、易炒作等特点,对民警现场执法行为歪曲事实、断章取义,恶意传播,给公安机关一线执法民警造成困扰。

  在进行现场执法时,有的民警直接与执法对象对话,面对质疑,甚至言语侮辱时,有的不知如何应对,不能熟练地运用法言法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捍卫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此外,部分民警由于战术素养不高,技术能力欠缺,导致执法现场处置被动;部分民警对法律规定的认知不足、理解不清,在执法过程中畏首畏尾,特别是在遭遇对方攻击时不敢作出有效控制,导致被动挨打,甚至流血、受伤等意外情况出现。部分民警在现场执法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身的情绪,导致执法现场激化矛盾,本来完全可以控制的现场事态变得更为复杂。部分民警无法适应当前的执法环境,没有做好“习惯在镜头下执法”的心理准备。有的民警不敢正常执法,有的民警不按规定强行要求群众停止拍摄,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民警在面对舆论指责时不知所措,不能理直气壮、理性客观地作出分析判断,导致执法行为陷入被动。

  自媒体时代一线民警执法困境原因剖析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法律法规知识储备存在差距。一线民警需要学习和掌握多种多样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如果民警不能全面掌握、弄懂吃透这些执法依据,就很可能造成在实际执法过程中的盲目和被动,导致执法行为尺度随意、无据可依。

  二是执法战术技能掌握得不牢固。民警现场执法活动离不开技战术能力的支撑。当前,从公安部到各省(市)区县级公安机关在各层级都加大了对执法实战技能和战术的培训,这也使得大多数民警的技战术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仍有部分民警的执法技能达不到实战要求,需要进一步磨炼,特别是以往不太重视的语言控制能力还亟待改善。

  三是现场执法态度不严谨。基层一线民警每天都有可能碰到各种各样的警情,会积累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和麻痹思想,但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应该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同时也应看到,对于民警自身而言,有可能当天已经多次出警,但对于执法对象或社会大众而言,其所看到的、听到的恰恰只有民警的“这一次”执法行为,只会对“这一次”执法行为作出评判。因此,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应当克服倦怠思想,认真处理好每一次执法活动。

  四是情绪心态把控不到位。大量事例证明,情绪心态把控对民警现场执法行为至关重要。有时在现场执法中出现的对抗行为,不管是消极对抗还是积极对抗,不管是语言上的侮辱还是行为上的攻击,都极易造成民警的情绪心态失衡。情绪心态一旦出现问题,民警就无法对自身即将作出的行为进行理性判断和有效约束,甚至导致民警暴力执法或滥用职权行为的发生。

  提升一线民警镜头下执法能力的有效对策

  近年来,公安民警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各地亦涌现出被外界称赞的教科书式执法,一线民警要习惯在镜头下执法实际上已成为警界共识。“习惯在镜头下执法”就是要使警权习惯被监督,一线民警应以积极心态看待监督。从长远看,镜头下执法有利于建设新时代的和谐警民关系、有利于提升民警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有利于一线民警规范履行职责。新时代新背景下,如何提升民警在镜头下执法的能力?对于这个问题,公安机关每个民警都应有所思考。

  (一)充分认识镜头下执法能力的重要性。一线民警的工作与社会公众的生活关联度较高,这就导致其工作往往受到更高程度的关注。当一线民警作为信息的发送者向社会解释、传递信息时,不可避免地要与公众、媒体打交道,在面对挑战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这也是展示自我修养和警察形象的机会。与此同时,一线民警与社区联系密切,零距离接触是其开展群众工作的一大突出特点。新媒体的出现为一线民警增加了一个与社会公众沟通交流的平台,当一线民警作为信息的发送者,可以有效提高这一平台信息受众的覆盖范围;作为信息接收者,这一平台可进一步丰富信息获取的渠道。一线民警应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做好群众工作,树立良好形象,继而强化新时代和谐警民关系构建。

  (二)加强一线公安专业化队伍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公安机关的重要职责,现阶段国内外社会不稳定因素与各类矛盾日益增多,时代背景要求一线民警具备较高的在镜头下执法的能力。自媒体时代,大数据、云计算逐渐向纵深发展,各类平台在急速发展的同时,对一线民警的“数字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涉及新媒体平台的深层次运用时,需要专门人才来确保系统的良性运转。因此,加强一线民警队伍建设,使其具备专业知识,是提升一线民警镜头下执法能力的关键。

  (三)加强一线民警镜头下执法能力的培养。引导一线民警正视执法拍摄,定期对民警进行心理疏导,加大心理行为训练力度,切实提高基层民警的情绪控制能力。在面对群众围观拍摄时,应主动控制情绪,保持理性平和,自觉规范执法言行,在执法过程中尽量使用法言法语,始终以良好正面的执法形象出现在镜头面前。同时,加强执法规范培训。从现行的执法操作规程入手,结合本地区、本警种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对各种常见警情进行归纳分类,将每一种警情可能用到的执法语言、执法动作和执法依据予以明确固化。只有将执法现场的处置规范进行细化处理,才能为广大民警提供一套完整、安全、有效的“执法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