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治融合”弹响幸福乡村协奏曲

时间: 2023-07-07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16675

  错落有致的楼房,干净整洁的沥青路面,绿树红花相映,鸟鸣清脆婉转……走进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一步一景,诗意迎面而来。

  二圣镇集体村位于巴南天坪山。作为全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近年来,集体村以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振兴,探索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村风村貌大变样,村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先后获得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全国村民自治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法治理念入村民内心

  6月30日一早,记者驱车一个半小时来到集体村村委会,一下车,一股浓郁的法治气息扑面而来——法治文化长廊、法治宣传标语、法治图书室等法治元素格外醒目。

  上午9点半,村委会办公楼3楼传来了一阵喧嚣,记者循声而至,原来是法治宣传大讲堂正在村委会学习室举行,村民们纷纷举手提问。

  “收到陌生电话要求汇款该怎么办?”“房屋买卖除了签合同还有哪些手续?”……大讲堂上,村民们提出了很多关注已久的疑问,现场授课的村委会工作人员一一为大家进行了解答。从便民政策到法治精神,从矛盾纠纷化解到人居环境整治……大家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犹如赶场天般热闹。集体村村委会副主任龙方敏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法治宣传大讲堂,村里每月都要组织开展一次。

  “平常我们了解法律知识的渠道较少,现在村里每月开展一次这样的法治讲堂,村干部轮流给我们上课,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法律知识。”村民张长玉说道。

  提起每月开展的法治宣讲大讲堂,集体村党委书记郑孝前打开了话匣子。在他眼里,每月一次的法治讲堂不仅是法治教育宣讲的阵地,更是村民们交流的平台。每次讲课通过拉家常、话法治的方式,在普及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收集民情民意,还能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每次举办法治大讲堂,村里都要结合当月的一些节点组织村民开展学习。”郑孝前举例说:“‘3·8’国际劳动妇女节,我们组织讲解女性权益保障相关知识,让大家了解到学习《妇女权益保障法》的重要性;‘6·5’世界环境日,就给村民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破坏生态环境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积极引导大家自觉抵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

  每月一次的法治宣传大讲堂,只是该村开展法治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村积极开展村“两委”班子法治培训、“送法入户”等普法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知识的学习宣传,通过多种方式让当地村民和外来游客增强法治意识,形成“有事找法,办事依法”的法治氛围。

  去年,为提高集体村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村民的法律意识,该村结合园区定位与发展需要,与北京盈科(重庆)律师事务所签订公益法律顾问服务协议。根据协议,盈科律师团队将为创业园的建设、运营和农民工的创业、就业等提供一系列的公益法律服务,并通过普法宣讲、法律咨询等方式,为创业就业的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为入驻企业解决法律难题。

  自发调解消村民烦恼

  “老李,上次的事情谢谢你了,不然我跟邻居的矛盾还不知道怎么解决,多亏你的调解。”上午10时20分,法治讲堂刚结束,村民张某就急忙向该村的调解员李军道谢。

  原来,前不久,村民王某在承包地种植的黄桷树树枝伸到张某的地里,影响了庄稼生长,二人因此发生口角,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越吵越凶,纷争大有升级之势。

  “你们啷个吵起来了,乡里乡亲的,有什么事大家坐下来好说好商量嘛……”闻讯而来的调解员李军赶忙开始“降温”,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分别做两人的工作,最终双方达成和解,握手言和。

  调解小纠纷,解决大问题。多年前,集体村5位村民自发组织成立了“村民调解室”,调解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李军就是其中一员。

(“村民调解室”的调解员与村民交流,了解相关情况)

  几年前,婆媳矛盾、赡养问题、田沟地坎界线等纠纷时有发生。为平息矛盾,促进村民和谐相处,李军联合4名责任心强的村民成立了“村民调解室”。“我们5个人每天轮流值班,接到调解电话,或了解到村民发生矛盾纠纷信息,就主动上门调解。”李军说,对于调解不了的纠纷,及时上报村委会解决。“村民自发担当‘和事佬’,做到‘小事不出村,就地来化解’。”据集体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矛盾调解中,5名调解员通过召开户主会的形式,耐心倾听村民关心的问题,认真记录下来,现场进行答疑解惑,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多年来,村里老人的赡养及村民的相邻权纠纷、违规建设等问题在5名调解员的调解下一一得以解决。截至目前,“村民调解室”成功调解村民各类矛盾纠纷500多起。“这是村民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自己的问题。”郑孝前笑道。

  “五长制”让村民舒心

  上午11时,记者从集体村村委会出发,深入农家小院采访。一路上的村舍楼房白墙青瓦若隐若现洒落在小山村的四面八方,各家各户门前都摆放着垃圾分类桶,楼亭院落里干净整洁、错落有致,加上天公作美,缥缈雾气夹杂着袅袅炊烟,活脱脱一幅精妙绝伦的山水画。

(集体村生态梨园航拍图)

  路过村民郑友建家时,他正在屋前庭院给花草浇水。如今的郑友建有一个新身份——院落长,每天清扫完自家房屋后,他还要对桂花湾院子的清洁卫生开展巡查,一旦发现有关卫生问题便立即通知户长或段长及时处理。“家家户户清洁美,庭院布置协调美”是郑友建工作的目标和作出的承诺。

  “道路两旁白色垃圾随处可见,院坝杂乱堆放着农具柴禾,鸡鸭鹅等家禽散养,粪污横流、臭气熏天。这是几年前集体村环境卫生的样子。”郑友建回忆说,因为环境卫生差,村里开的农家乐生意也受到影响,许多打算吃饭、住宿的游客,看到这种环境立马转身离去。

  为了促成村民养成良好的清洁卫生习惯,集体村将村里的环境整治和村民家的室内环境整治结合起来,通过党建引领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五长制”由此而生。

  “‘五长制’即院落长制、户长制、段长制、党员制、村民代表制,院落长包院,户长包户,段长包段,党员和村民代表为示范,层层落实村容环境治理责任。”同行的村工作人员郑典告诉记者,村里通过开展环境“大比拼”活动、公示农户“红黑榜”、对“最美庭院”进行奖励等方式进一步调动村民积极性,让爱护环境的意识直达“神经末梢”,从“要我改”逐步向“我要改”转变,彻底改善村容村貌。

  在集体村,每家每户墙上都有一个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检查评比公示栏,上面清晰地写着门前三包责任制和农村家庭清洁卫生标准的评分和扣分规则。如今,集体村家家户户都在比着看谁家最整洁,“最美庭院”的荣誉成了一面流动红旗,潜移默化中,村民习惯在养成,村貌在不断提升……除了卫生评比栏,“向上、向善、向美”“百善孝为先”“克己厚人,本分守纪”“抵制不讲诚信、提倡信守诺言”等宣传标语在农家外墙上随处可见,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家训家规以及村规民约等深植村民内心。

  法入千家门,德进万人户,规驻村民心,集体村的“三治融合”已为乡村振兴奠定了深厚基础。

  产业增收保村民安心

  六月末的天坪山生态梨园,繁茂的枝叶掩不住累累硕果,一个个硕大的翠冠梨缀满枝头,随风摇晃。梨树下,几位村民正忙着修枝、除草,为即将举办的采梨节做准备。

(村民查看梨树的挂果情况,为即将到来的采梨节做准备)

  “7月8日,村里每年一次的采梨节就要开始了,这段时间管理得格外小心。”下午3时,技术员谭崇明来到梨园,挨个指导村民如何管理果子。

  “10多年前,村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挣不了多少钱,过着清贫的生活。后来,青壮年农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耕地被闲置,很多坡地长满了杂草。”谭崇明一边带着记者在梨园转悠,一边介绍着集体村的发展史。

  2002年,在政府和村委会的引导下,村民开始种植梨树,没想到一炮而红,梨子味道好,每年都供不应求,当地人由此走上了致富路。目前,集体村共有1060户村民,其中700多家以种植梨树为主要经济来源,整个村庄约有8000亩梨树。

  然而好事多磨。起初几年,二圣翠冠梨销售还不错,后来随着果树逐渐老化,加上传统的管理方式,二圣翠冠梨开始走下坡路,价格滑到谷底。为提升产品品质,2013年巴南区启动“生态治果”工程,制定了生态梨园生产技术标准,从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杂草控制、农业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对集体村梨园进行生态化改造。

(村民展示今年自家梨园刚摘下的翠冠梨)

  谭崇明告诉记者,村里成立了合作社,统一使用专用配方肥,加上梨果套袋、糖酒醋液诱杀害虫、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二圣翠冠梨变成了“生态梨”。

  2008年,集体村开始筹办梨花节和采梨节,翠冠梨再次打开市场,供不应求,村里的梨实现“一周卖完,一年预订”。2020年,二圣翠冠梨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农产品地理商标,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获得“双地标”产品称号。随着翠冠梨名片的打响,集体村抓住机遇,相继开发了格桑花节、采茶节、山地自行车赛等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八方来客,增加村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如今,集体村里小洋楼随处可见,村民的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回程路上,车辆行驶在集体村天坪山云林天乡景区,成片怒放的醉蝶花迎风舞动,一座座点缀花间的农家乐院内停满了游客的车辆,浓郁的饭菜香味扑鼻而来。

  遥望远处延绵不绝的梨树林,村民余兴芳那张实诚好客的脸浮现在眼前:“记者老师,请你们一定来参加我们的采梨节,今年我们的梨子一定会卖个好价钱。”


(扫一扫看精彩视频)

  记者 杨旭军 龙 珊 朱颂杨 饶 果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三治融合”弹响幸福乡村协奏曲

  错落有致的楼房,干净整洁的沥青路面,绿树红花相映,鸟鸣清脆婉转……走进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一步一景,诗意迎面而来。

  二圣镇集体村位于巴南天坪山。作为全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近年来,集体村以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振兴,探索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村风村貌大变样,村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先后获得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全国村民自治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法治理念入村民内心

  6月30日一早,记者驱车一个半小时来到集体村村委会,一下车,一股浓郁的法治气息扑面而来——法治文化长廊、法治宣传标语、法治图书室等法治元素格外醒目。

  上午9点半,村委会办公楼3楼传来了一阵喧嚣,记者循声而至,原来是法治宣传大讲堂正在村委会学习室举行,村民们纷纷举手提问。

  “收到陌生电话要求汇款该怎么办?”“房屋买卖除了签合同还有哪些手续?”……大讲堂上,村民们提出了很多关注已久的疑问,现场授课的村委会工作人员一一为大家进行了解答。从便民政策到法治精神,从矛盾纠纷化解到人居环境整治……大家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犹如赶场天般热闹。集体村村委会副主任龙方敏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法治宣传大讲堂,村里每月都要组织开展一次。

  “平常我们了解法律知识的渠道较少,现在村里每月开展一次这样的法治讲堂,村干部轮流给我们上课,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法律知识。”村民张长玉说道。

  提起每月开展的法治宣讲大讲堂,集体村党委书记郑孝前打开了话匣子。在他眼里,每月一次的法治讲堂不仅是法治教育宣讲的阵地,更是村民们交流的平台。每次讲课通过拉家常、话法治的方式,在普及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收集民情民意,还能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每次举办法治大讲堂,村里都要结合当月的一些节点组织村民开展学习。”郑孝前举例说:“‘3·8’国际劳动妇女节,我们组织讲解女性权益保障相关知识,让大家了解到学习《妇女权益保障法》的重要性;‘6·5’世界环境日,就给村民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破坏生态环境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积极引导大家自觉抵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

  每月一次的法治宣传大讲堂,只是该村开展法治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村积极开展村“两委”班子法治培训、“送法入户”等普法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知识的学习宣传,通过多种方式让当地村民和外来游客增强法治意识,形成“有事找法,办事依法”的法治氛围。

  去年,为提高集体村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村民的法律意识,该村结合园区定位与发展需要,与北京盈科(重庆)律师事务所签订公益法律顾问服务协议。根据协议,盈科律师团队将为创业园的建设、运营和农民工的创业、就业等提供一系列的公益法律服务,并通过普法宣讲、法律咨询等方式,为创业就业的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为入驻企业解决法律难题。

  自发调解消村民烦恼

  “老李,上次的事情谢谢你了,不然我跟邻居的矛盾还不知道怎么解决,多亏你的调解。”上午10时20分,法治讲堂刚结束,村民张某就急忙向该村的调解员李军道谢。

  原来,前不久,村民王某在承包地种植的黄桷树树枝伸到张某的地里,影响了庄稼生长,二人因此发生口角,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越吵越凶,纷争大有升级之势。

  “你们啷个吵起来了,乡里乡亲的,有什么事大家坐下来好说好商量嘛……”闻讯而来的调解员李军赶忙开始“降温”,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分别做两人的工作,最终双方达成和解,握手言和。

  调解小纠纷,解决大问题。多年前,集体村5位村民自发组织成立了“村民调解室”,调解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李军就是其中一员。

(“村民调解室”的调解员与村民交流,了解相关情况)

  几年前,婆媳矛盾、赡养问题、田沟地坎界线等纠纷时有发生。为平息矛盾,促进村民和谐相处,李军联合4名责任心强的村民成立了“村民调解室”。“我们5个人每天轮流值班,接到调解电话,或了解到村民发生矛盾纠纷信息,就主动上门调解。”李军说,对于调解不了的纠纷,及时上报村委会解决。“村民自发担当‘和事佬’,做到‘小事不出村,就地来化解’。”据集体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矛盾调解中,5名调解员通过召开户主会的形式,耐心倾听村民关心的问题,认真记录下来,现场进行答疑解惑,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多年来,村里老人的赡养及村民的相邻权纠纷、违规建设等问题在5名调解员的调解下一一得以解决。截至目前,“村民调解室”成功调解村民各类矛盾纠纷500多起。“这是村民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自己的问题。”郑孝前笑道。

  “五长制”让村民舒心

  上午11时,记者从集体村村委会出发,深入农家小院采访。一路上的村舍楼房白墙青瓦若隐若现洒落在小山村的四面八方,各家各户门前都摆放着垃圾分类桶,楼亭院落里干净整洁、错落有致,加上天公作美,缥缈雾气夹杂着袅袅炊烟,活脱脱一幅精妙绝伦的山水画。

(集体村生态梨园航拍图)

  路过村民郑友建家时,他正在屋前庭院给花草浇水。如今的郑友建有一个新身份——院落长,每天清扫完自家房屋后,他还要对桂花湾院子的清洁卫生开展巡查,一旦发现有关卫生问题便立即通知户长或段长及时处理。“家家户户清洁美,庭院布置协调美”是郑友建工作的目标和作出的承诺。

  “道路两旁白色垃圾随处可见,院坝杂乱堆放着农具柴禾,鸡鸭鹅等家禽散养,粪污横流、臭气熏天。这是几年前集体村环境卫生的样子。”郑友建回忆说,因为环境卫生差,村里开的农家乐生意也受到影响,许多打算吃饭、住宿的游客,看到这种环境立马转身离去。

  为了促成村民养成良好的清洁卫生习惯,集体村将村里的环境整治和村民家的室内环境整治结合起来,通过党建引领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五长制”由此而生。

  “‘五长制’即院落长制、户长制、段长制、党员制、村民代表制,院落长包院,户长包户,段长包段,党员和村民代表为示范,层层落实村容环境治理责任。”同行的村工作人员郑典告诉记者,村里通过开展环境“大比拼”活动、公示农户“红黑榜”、对“最美庭院”进行奖励等方式进一步调动村民积极性,让爱护环境的意识直达“神经末梢”,从“要我改”逐步向“我要改”转变,彻底改善村容村貌。

  在集体村,每家每户墙上都有一个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检查评比公示栏,上面清晰地写着门前三包责任制和农村家庭清洁卫生标准的评分和扣分规则。如今,集体村家家户户都在比着看谁家最整洁,“最美庭院”的荣誉成了一面流动红旗,潜移默化中,村民习惯在养成,村貌在不断提升……除了卫生评比栏,“向上、向善、向美”“百善孝为先”“克己厚人,本分守纪”“抵制不讲诚信、提倡信守诺言”等宣传标语在农家外墙上随处可见,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家训家规以及村规民约等深植村民内心。

  法入千家门,德进万人户,规驻村民心,集体村的“三治融合”已为乡村振兴奠定了深厚基础。

  产业增收保村民安心

  六月末的天坪山生态梨园,繁茂的枝叶掩不住累累硕果,一个个硕大的翠冠梨缀满枝头,随风摇晃。梨树下,几位村民正忙着修枝、除草,为即将举办的采梨节做准备。

(村民查看梨树的挂果情况,为即将到来的采梨节做准备)

  “7月8日,村里每年一次的采梨节就要开始了,这段时间管理得格外小心。”下午3时,技术员谭崇明来到梨园,挨个指导村民如何管理果子。

  “10多年前,村民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挣不了多少钱,过着清贫的生活。后来,青壮年农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越来越多的耕地被闲置,很多坡地长满了杂草。”谭崇明一边带着记者在梨园转悠,一边介绍着集体村的发展史。

  2002年,在政府和村委会的引导下,村民开始种植梨树,没想到一炮而红,梨子味道好,每年都供不应求,当地人由此走上了致富路。目前,集体村共有1060户村民,其中700多家以种植梨树为主要经济来源,整个村庄约有8000亩梨树。

  然而好事多磨。起初几年,二圣翠冠梨销售还不错,后来随着果树逐渐老化,加上传统的管理方式,二圣翠冠梨开始走下坡路,价格滑到谷底。为提升产品品质,2013年巴南区启动“生态治果”工程,制定了生态梨园生产技术标准,从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杂草控制、农业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对集体村梨园进行生态化改造。

(村民展示今年自家梨园刚摘下的翠冠梨)

  谭崇明告诉记者,村里成立了合作社,统一使用专用配方肥,加上梨果套袋、糖酒醋液诱杀害虫、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二圣翠冠梨变成了“生态梨”。

  2008年,集体村开始筹办梨花节和采梨节,翠冠梨再次打开市场,供不应求,村里的梨实现“一周卖完,一年预订”。2020年,二圣翠冠梨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农产品地理商标,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获得“双地标”产品称号。随着翠冠梨名片的打响,集体村抓住机遇,相继开发了格桑花节、采茶节、山地自行车赛等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八方来客,增加村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如今,集体村里小洋楼随处可见,村民的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回程路上,车辆行驶在集体村天坪山云林天乡景区,成片怒放的醉蝶花迎风舞动,一座座点缀花间的农家乐院内停满了游客的车辆,浓郁的饭菜香味扑鼻而来。

  遥望远处延绵不绝的梨树林,村民余兴芳那张实诚好客的脸浮现在眼前:“记者老师,请你们一定来参加我们的采梨节,今年我们的梨子一定会卖个好价钱。”


(扫一扫看精彩视频)

  记者 杨旭军 龙 珊 朱颂杨 饶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