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经过初选、复选及专家评议等工作,由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主办的重庆市政法领域十大改革最佳实践评选活动结果揭晓,10个最佳实践范例从众多候选案例中脱颖而出。这些案例在促进公平正义、提高执法司法效率、法治化社会治理、法治化营商环境、公共法律服务“五大领域”中取得较好成效,富有创新性、典型性、实效性、操作性、借鉴性,具有较大可复制推广价值。
(“车载便民法庭”进村社普法【资料图】) 市高法院: 5G“车载便民法庭” 打造老百姓家门口法院 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法律服务,5G“车载便民法庭”频频驶入街道社区、田间地头,将诉讼服务、巡回审判、法治宣传等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力量。 改革中,市高法院突出坚持需求导向,着眼为人民提供便捷高效的现代化司法服务,利用5G移动物联,以流动的车辆便捷对外输出跨域共享的均等智慧司法服务,使智慧法院一站式诉讼服务延伸至群众家门口,构建起便民诉讼、传播法治、弘扬德治和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流动矩阵,形成矛盾纠纷一站式解决、司法服务一体优化、普法释理一路传播的移动平台。 2022年,“车载便民法庭”开展全域立案、巡回审判等3600余场次,提供智能诉讼服务7000余件次。 荣昌区: 综调机制迭代升级 打造“渝事荣易解”品牌 在荣昌便民纠纷解决中心,乡贤调解室、不动产纠纷调解室等36间调解室几乎涵盖了群众生活中的所有矛盾纠纷类型。荣昌便民纠纷解决中心探索构建“党政主导、司法引领、多方参与、防化联动、一地通办、一网通管”的新时代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与化解并行机制,被群众称颂为“管用模式、心坎办法”。 该中心创新探索“一件事”机制,让当事人“一件事”得到“一站式”处理,制定综合调处流程图,办理流程按“排查受理——分流交办——联合调处——反馈结案”四步骤进行,落实首问首接、会商研判、评估预警、办理结果反馈、限时督办等5项机制,形成自上而下统筹落实和自下而上排查解决的矛盾纠纷综合调处方式,最终实现“只跑一地”目标。 2017年至2022年,荣昌便民纠纷解决中心直接收案24336件,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6206件,涉案标的14.3亿元,当场兑现1.2亿元。 江北区: 创设西部金融法律服务中心 助力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 2022年4月,江北区全面整合区内司法、行政、调解、仲裁、公证、律师六大领域金融业务资源,创设西部金融法律服务中心,高标准打造检察服务区、诉讼服务区、警务服务区、公共法律服务区四大功能区,同时引进一批市域和国内标杆地位法律服务机构,推动中心成为融合律师咨询、金融纠纷调解、公证、接警、侦查、检察、审判、执行等金融法律服务事项的“一站式、全链条”服务平台。 一年多来,该中心聚焦防范金融风险、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金融机构三大任务,有效促进了全区金融风险防控、金融招商、金融改革等持续健康发展,助推江北区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迈出坚实步伐。 市公安局: “警快办”不见面就能办 找出政务服务新路子 重庆公安聚焦企业、群众现实需求,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以“警快办”建设应用为牵引,创新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警快办”实现了治安户政、交巡警、出入境、网安、监管等9个警种的4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上一张网”即可办理。 针对企业、群众在办理公安政务服务事项时多次跑、往返跑等问题,重庆公安推动传统公安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不见面办,实现更多事项川渝通办,提供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手机APP、百度小程序和互联网电脑端等6种访问渠道,方便群众办证办事。 自2021年1月1日上线运行以来,“警快办”注册人数1714万,累计访问量5.4亿人次,累计办事办件8567万余件,累计申领电子证照1291万张,迈出了政务服务的新步伐,打开了公安工作的新局面,展示了重庆公安忠诚为民、革新求变的新形象。 南岸区: 潮汐车道“小改革” 破解拥堵“大难题” 南岸区四公里立交车多、路窄、坡陡,交通拥堵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通过大数据、计算机仿真等手段,南岸区公安分局认真梳理分析车流量、通行能力、路网特点等关键因素,通过多次实地踏勘、磋商,采取门架式车道灯、磁力柱、多车道汇入信号灯系统等智能控制技术和现代交通安全设施,建成了潮汐车道。 自实施潮汐车道改革以来,四公里立交工作日早高峰拥堵时长减少2个小时,同比下降80%,进内环方向平均车速从29km/h提升至47.5km/h,同比增长63.8%;工作日晚高峰时段出内环方向车速从32km/h提升至47km/h,同比增长46.8.%,车辆排队积压长度大幅缩短甚至消除,解决了南坪地区50余万群众出行“痛点”,得到群众广泛点赞好评。 大渡口区: 持续擦亮“莎姐”品牌 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莎姐”从未成年人的“心灵港湾”,到司法办案、精准帮教、综合救助、犯罪预防的多栖发展,不断迭代升级,打造未成年人成长的坚固屏障。大渡口区明确把“莎姐”打造成全区关爱青少年品牌、普法宣传品牌、社会治理创新品牌,将“莎姐”未成年人帮教维权云平台(以下简称“莎姐”云平台)建设纳入区级十大重大改革项目和全区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并把“莎姐”云平台建设作为落实“枫桥经验”的重要实践。
(“莎姐”检察官在学校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图】) 如今,重庆市三级检察院、416名“莎姐”检察官、1678名社会各界志愿者,共同组成“莎姐”守护明天,是享誉全国的未检品牌,也成为重庆的一张名片。 巴南区: “一书一令”解纠纷 法治保障增效能 全国首创的巴南区“一书一令”(司法确认裁定书、人身安全保护令)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简化司法流程、打破司法壁垒,利用互联网平台与法院数据对接,仅需20分钟,当事人即可领取法院的司法确认书和人身安全保护令,“一书”解决履行难,“一令”保护弱势者,高效解纠纷,服务“零距离”。 “一书一令”纠纷调处机制,通过法院、公安等部门紧密联动,将司法确认、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领前置到派出所,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服务。 如今,“一书一令”纠纷调处机制已在巴南区28个派出所全面推行,发出司法确认书4800余份、人身安全保护令230余份,调解成功率98.8%,履行率100%,矛盾纠纷类警情同比下降23.7%。 市司法局: 创新复调对接工作机制 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市司法局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全流程复调对接、协同推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等工作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元、便捷、高效的行政争议解决方式,当好“前哨兵”“和事佬”“后勤员”。 全市41个行政复议窗口、1034个行政复议便民接件点、试点推广的“掌上复议”,构建起多时空全时段全覆盖的行政复议便民网络体系,全力以赴做好行政争议化解途径的“加法”,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近5年来,市司法局不断健全复调对接工作举措,实现机制迭代升级,行政复议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成效明显,调解结案数量和调解结案率连续三年上升,调解结案率位居全国前列,基本实现复调对接“1+1>2”化解目标,取得良好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复调对接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具有重庆辨识度的行政复议品牌。 石柱县: “贵和工作法”护平安 蹚出乡村治理新路径 石柱县探索形成“贵和工作法”(“贵和群众工作法+乡村智能化防控”)治理模式,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在大山深处蹚出一条乡村治理新路径,以“和为贵、民为先、情为民、法为底”作底,“大数据+智能化”与“枫桥经验”融合,以法治力量化解纠纷、温柔乡情,唱响基层治理“和声”。 “贵和工作法”以“和”为目标,运用“现代科技+传统人力”措施,调配多元力量、多元手段、多元资源,运用政治、德治、法治、自治、智治主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排查整改安全隐患,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石柱县累计建立242个“贵和工作室”,化解矛盾纠纷20570件、成功率达99.42%。 垫江县: 政务服务好不好 “大众点评”来打分 政务服务怎么样,群众点评说了算。去年以来,垫江县瞄准损害营商环境“顽疾”,注重以群众感受衡量改革成效,创新推出“垫小二·政务服务大众点评”机制,打造“大众点评”政务版,实行以评促改、以评促进,为营商环境赋能、政务服务增效。 “垫小二·政务服务大众点评”机制,对垫江县115个具有行政职能、行政审批权限的窗口科室服务情况开展“大众点评”,将评价标准、打分权力交给企业和群众,通过通报、排名倒逼职能部门改进作风、优化服务,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政府部门及时改进的良性互动局面。 一年多来,群众总体满意度持续提升,差评大幅度减少,如今这一机制已成为垫江县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动力。 记者 杨 雪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