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清廉文化重庆行 | 廉洁清风,从边城吹来……

时间: 2023-09-20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27822

位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北角的洪安镇,静静地伫立在清水江旁。河的对岸,便是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茶峒),沿着河堤溯流而上,贵州省松桃县迓驾镇则在咫尺之间。“蜀道有时尽,春风几处分,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作为“渝东南门户”,洪安镇素有“一脚踏三省”美誉。

上世纪30年代,作家沈从文写了一本轰动世界的小说《边城》,讲述了重庆洪安和湖南茶峒一对少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向读者展示了边城和谐的生命形态和淳朴的民风乡情。然而,少有人知的是,洪安不仅是作家笔下《边城》的原型地,还是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的第一站,留下很多让人肃然起敬的红色遗迹。

2023年6月,位于洪安古镇的二野司令部旧址,跻身首批市级清廉文化建设示范点名单。红色文化和边城文化的承载,让“清风边城、红色洪安”焕发出新的活力。

9月中旬,记者走进洪安,去探寻边城在创建清廉文化示范单位的背后故事。

一张借粮证 凸显清廉情怀

洪安古镇老街东端,一座一楼一底四合院古式建筑,上面写着“复兴银行”的名号,便是二野司令部旧址。

(二野洪安司令部旧址)

小楼占地面积321平方米,共有两厅八间房,楼下是参谋长李达和政治部副主任张际春的居室,楼上是邓小平、刘伯承的居室和办公室。

1949年开国大典之后,为打破蒋介石构筑的“西南防线”,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大迂回、大包围”战略方针,刘伯承和邓小平制定了二野解放大西南的作战计划:先是作出佯动,假装大军要由郑州向西,从陕西进入四川,实际令二野主力,由湖北宜昌、湖南常德地区隐蔽集结后出师湘西,经秀山打开西上重庆、成都的川东南大门。

1949年11月6日,二野先头部队从湖南花垣县抵茶峒,二十多名船工撑着船,载着解放军战士越过清水江,洪安守敌一触即溃,解放军胜利进入川东南第一站——洪安。

原洪安小学教师邓宗顺回忆称,到了深夜,除了哨兵和来往巡逻的人员,解放军就在各家各户阶檐坎上抱枪和衣而卧。第二天,在外躲避战火的人们陆续回到家里,一看各项物件毫发无损,人民群众都自觉给解放军烧茶送水,亲切地问寒问暖。有钱的商号立刻买鞭炮鸣放,表示欢迎,在洪安渡口边,每到一批解放军,就放一阵鞭炮。

在司令部旧址,保存着一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出具的“借粮证”,在洪安居住90年的老人赵忠良介绍称:“刘邓大军到了洪安后,要求官兵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损害群众利益。但村民都晓得,当时部队粮食紧缺,都主动捐献粮食,仅11月6日一天,洪安群众就为刘邓大军捐献粮食1万多斤。接到群众的捐粮,解放军却硬是要给‘借粮证’。”后来虽然借粮证可以兑换公粮,但赵忠良一直没有拿去兑换,而是一直保存了下来……

(洪安居民精心保存至今的“借粮证”见证着人民解放军铁一样的纪律)

“小小借粮证,不仅见证了洪安儿女与刘邓大军军民鱼水般的浓厚感情,还传递着革命前辈感人至深的清廉故事。”洪安镇党委书记张斌告诉记者,复兴银行后来被改造成了农业银行洪安营业所,1987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命名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被重庆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获评“重庆市廉政教育示范基地”,2015年被重庆市政府命名为重庆市国防教育基地,2021年被中宣部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西南服务团 传递清廉传统

距离二野司令部旧址200余米的洪安镇老街18号,是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陈列馆。

陈列馆占地1913平方米,又称“祝家大院”,是当时商会会长益和号盐栈祝茂荣的私家宅院,解放后曾作为洪安区工委办公使用,是洪安古镇保存十分完好的古建筑之一。馆内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便是“西南服务团陈列室”。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邓小平建议组织南京、上海的青年人到西南去为解放西南服务。1949年6月,一支以老区来的干部为骨干,以南京、上海、苏南等地招收的大、中学生和青年团员为主体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组建而成。经过近3个月的汇合、整编和集训学习,1949年10月,伴随着新中国诞生的隆隆炮声,西南服务团16000余人整装出发,随同二野解放大军向大西南挺进。经过号称“小长征”的3500公里行军,西南服务团于1949年底和1950年初,依次到达四川(重庆)、西康、贵州、云南后,即被分配到城乡从事接管、征粮、减租、退押、反霸和支援抗美援朝等工作,为西南地区人民政权的最初建立和日后的经济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进军大西南的征程中,西南服务团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每到一个地方,为群众挑水扫地,出发离开时要把借用老乡的东西全部归还,打烂用坏的要赔偿。队伍行经农民房前屋后,路边有不少桔子挂果,红黄色的桔子挂满枝头,战士们碰头而过,却秋毫无犯,没人摘吃。西南服务团秀山中队64人,随刘邓大军于1949年11月19日胜利到达秀山,接管创建了巴蜀大地第一个县人民政权。最初,不甘心失败的国民党反动派残余趁刘邓大军西进离开秀山、当地人民武装薄弱的情况下发动叛乱,进攻人民政权,西南服务团秀山中队有10余名成员被叛匪杀害。后来,在人民解放军的帮助之下,西南服务团成员随同人民武装打败叛匪,12月1日,秀山再一次获得解放。

“边城洪安的红色文化,成为秀山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秀山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代天权告诉记者,当年在缺衣少粮的艰苦条件下,所有的粮食、种子等人财物资完好无损、没有缺斤少两,体现了西南服务团成员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

小小拉拉渡 彰显清廉民风

横亘在清水江上的拉拉渡,一边是重庆,一边是湖南,是边城独特的摆渡方式,也是边城的灵魂标志。

(洪安边城的廉洁清风就像沈从文笔下的拉拉渡一样,传承不绝)

拉拉渡不靠划桨,不靠撑篙,全凭一只带凹口的木杵在一条贯通两岸的铁丝上一来一回,就可以将一船的乘客送达彼岸,船票只需2元。9月已是初秋,但拉拉渡上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船夫告诉记者,尽管如今路、桥早已连通了两岸,但还是有很多的百姓习惯搭着船,到对岸赶集,游客更是热衷于这种特色摆渡,每天拉拉渡要划上百趟,最多时一趟会载上二三十名游客。

在小说《边城》中,沈从文用了不少的笔墨,来描述拉拉渡。“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地牵船过对岸去。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拉拉渡还有另一个名字,就是义渡。”张斌向记者介绍了蕴含其中的清廉故事,这在小说《边城》里,有直接的文字记录。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

“廉于心,见于行”,拉拉渡的码头边,还立着这样的箴言。张斌说,小说中为公家摆渡的老人不贪不占,把路人执意投送的钱币和财物换成上等的茶叶与草烟,慷慨奉赠与路人,这样淳正朴实、清廉节俭、不爱钱财的社风民风,在边城一直传承下来。

推进示范点 清风沁润边城

“洪安承载的红色文化、边城文化,让洪安成为秀山全县及周边地区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首选地,以及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的热门旅行目的地。”张斌向记者介绍称,2023年上半年,洪安镇接待游客达到180万人次,成为渝东南片区热门的旅游打卡地。

“外面是风景,里面是文化。”秀山县纪委副书记、县监委副主任佘远表示,依托洪安边城国家级5A景区创建,进一步用活用好特有的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从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西南服务团建设秀山、沈从文小说《边城》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文学作品中深入挖掘廉洁文化元素,以党建统领、教育引导、阵地建设、文化传承、数字创新等主要路径,多维度汇聚廉洁文化建设合力,传播清风廉韵、厚植廉洁理念,加快推进二野司令部洪安旧址成为具有明显辨识度和广泛影响力的清廉文化示范基地。

与二野司令部旧址相距约1000米的洪安镇中心校,是清廉学校建设市级试点示范单位,也是廉洁文化精品路线的延伸点。该校打造的边边角角民族艺术工作坊,将清廉文化用绘画的方式展现出来。

佘远介绍称,围绕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在洪安“借粮”的廉洁故事,洪安正以“借粮证”为圆心,构筑“一点辐射多边”的清廉文化矩阵,包括创新建设一个清廉文化主题长廊、打造一批清廉文化示范单元,着力打响“清风边城”品牌,积极创作一批清廉文化创意产品、高效组织一系列清廉文化活动,全面提升清廉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促进形成全员共同参与清廉文化建设的生动局面,形成崇廉尚洁、以清为美、以廉为荣的良好社会风尚,让廉洁清风浸润边城。

整个秀山县,也利用二野司令部旧址进入首批市级清廉文化建设示范点名单的契机,结合9个清廉单元试点示范,在全县开展廉洁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景区、进社区、进家庭“六进”活动,实现廉洁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大力营造“崇廉、尚廉、倡廉、守廉”的社会氛围,佘远表示,秀山县还在不断挖掘本地廉洁人物等生动鲜活案例,结合文艺演出、群众文体活动等形式,通过花灯小戏、坝坝舞、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真正让清廉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结合主题教育和清廉建设,对秀山花灯戏《年关宴》进行改编再创作,实现了民间传统艺术与廉洁元素有机融合。

“倡廉于无形,润物于无声。”秀山县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廉洁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朝着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目标不断前行。

记者 杨旭军 龙 珊 陈富勇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清廉文化重庆行 | 廉洁清风,从边城吹来……

位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北角的洪安镇,静静地伫立在清水江旁。河的对岸,便是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茶峒),沿着河堤溯流而上,贵州省松桃县迓驾镇则在咫尺之间。“蜀道有时尽,春风几处分,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作为“渝东南门户”,洪安镇素有“一脚踏三省”美誉。

上世纪30年代,作家沈从文写了一本轰动世界的小说《边城》,讲述了重庆洪安和湖南茶峒一对少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向读者展示了边城和谐的生命形态和淳朴的民风乡情。然而,少有人知的是,洪安不仅是作家笔下《边城》的原型地,还是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的第一站,留下很多让人肃然起敬的红色遗迹。

2023年6月,位于洪安古镇的二野司令部旧址,跻身首批市级清廉文化建设示范点名单。红色文化和边城文化的承载,让“清风边城、红色洪安”焕发出新的活力。

9月中旬,记者走进洪安,去探寻边城在创建清廉文化示范单位的背后故事。

一张借粮证 凸显清廉情怀

洪安古镇老街东端,一座一楼一底四合院古式建筑,上面写着“复兴银行”的名号,便是二野司令部旧址。

(二野洪安司令部旧址)

小楼占地面积321平方米,共有两厅八间房,楼下是参谋长李达和政治部副主任张际春的居室,楼上是邓小平、刘伯承的居室和办公室。

1949年开国大典之后,为打破蒋介石构筑的“西南防线”,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大迂回、大包围”战略方针,刘伯承和邓小平制定了二野解放大西南的作战计划:先是作出佯动,假装大军要由郑州向西,从陕西进入四川,实际令二野主力,由湖北宜昌、湖南常德地区隐蔽集结后出师湘西,经秀山打开西上重庆、成都的川东南大门。

1949年11月6日,二野先头部队从湖南花垣县抵茶峒,二十多名船工撑着船,载着解放军战士越过清水江,洪安守敌一触即溃,解放军胜利进入川东南第一站——洪安。

原洪安小学教师邓宗顺回忆称,到了深夜,除了哨兵和来往巡逻的人员,解放军就在各家各户阶檐坎上抱枪和衣而卧。第二天,在外躲避战火的人们陆续回到家里,一看各项物件毫发无损,人民群众都自觉给解放军烧茶送水,亲切地问寒问暖。有钱的商号立刻买鞭炮鸣放,表示欢迎,在洪安渡口边,每到一批解放军,就放一阵鞭炮。

在司令部旧址,保存着一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出具的“借粮证”,在洪安居住90年的老人赵忠良介绍称:“刘邓大军到了洪安后,要求官兵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损害群众利益。但村民都晓得,当时部队粮食紧缺,都主动捐献粮食,仅11月6日一天,洪安群众就为刘邓大军捐献粮食1万多斤。接到群众的捐粮,解放军却硬是要给‘借粮证’。”后来虽然借粮证可以兑换公粮,但赵忠良一直没有拿去兑换,而是一直保存了下来……

(洪安居民精心保存至今的“借粮证”见证着人民解放军铁一样的纪律)

“小小借粮证,不仅见证了洪安儿女与刘邓大军军民鱼水般的浓厚感情,还传递着革命前辈感人至深的清廉故事。”洪安镇党委书记张斌告诉记者,复兴银行后来被改造成了农业银行洪安营业所,1987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命名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被重庆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获评“重庆市廉政教育示范基地”,2015年被重庆市政府命名为重庆市国防教育基地,2021年被中宣部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西南服务团 传递清廉传统

距离二野司令部旧址200余米的洪安镇老街18号,是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陈列馆。

陈列馆占地1913平方米,又称“祝家大院”,是当时商会会长益和号盐栈祝茂荣的私家宅院,解放后曾作为洪安区工委办公使用,是洪安古镇保存十分完好的古建筑之一。馆内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便是“西南服务团陈列室”。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邓小平建议组织南京、上海的青年人到西南去为解放西南服务。1949年6月,一支以老区来的干部为骨干,以南京、上海、苏南等地招收的大、中学生和青年团员为主体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组建而成。经过近3个月的汇合、整编和集训学习,1949年10月,伴随着新中国诞生的隆隆炮声,西南服务团16000余人整装出发,随同二野解放大军向大西南挺进。经过号称“小长征”的3500公里行军,西南服务团于1949年底和1950年初,依次到达四川(重庆)、西康、贵州、云南后,即被分配到城乡从事接管、征粮、减租、退押、反霸和支援抗美援朝等工作,为西南地区人民政权的最初建立和日后的经济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进军大西南的征程中,西南服务团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每到一个地方,为群众挑水扫地,出发离开时要把借用老乡的东西全部归还,打烂用坏的要赔偿。队伍行经农民房前屋后,路边有不少桔子挂果,红黄色的桔子挂满枝头,战士们碰头而过,却秋毫无犯,没人摘吃。西南服务团秀山中队64人,随刘邓大军于1949年11月19日胜利到达秀山,接管创建了巴蜀大地第一个县人民政权。最初,不甘心失败的国民党反动派残余趁刘邓大军西进离开秀山、当地人民武装薄弱的情况下发动叛乱,进攻人民政权,西南服务团秀山中队有10余名成员被叛匪杀害。后来,在人民解放军的帮助之下,西南服务团成员随同人民武装打败叛匪,12月1日,秀山再一次获得解放。

“边城洪安的红色文化,成为秀山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秀山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代天权告诉记者,当年在缺衣少粮的艰苦条件下,所有的粮食、种子等人财物资完好无损、没有缺斤少两,体现了西南服务团成员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

小小拉拉渡 彰显清廉民风

横亘在清水江上的拉拉渡,一边是重庆,一边是湖南,是边城独特的摆渡方式,也是边城的灵魂标志。

(洪安边城的廉洁清风就像沈从文笔下的拉拉渡一样,传承不绝)

拉拉渡不靠划桨,不靠撑篙,全凭一只带凹口的木杵在一条贯通两岸的铁丝上一来一回,就可以将一船的乘客送达彼岸,船票只需2元。9月已是初秋,但拉拉渡上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船夫告诉记者,尽管如今路、桥早已连通了两岸,但还是有很多的百姓习惯搭着船,到对岸赶集,游客更是热衷于这种特色摆渡,每天拉拉渡要划上百趟,最多时一趟会载上二三十名游客。

在小说《边城》中,沈从文用了不少的笔墨,来描述拉拉渡。“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地牵船过对岸去。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拉拉渡还有另一个名字,就是义渡。”张斌向记者介绍了蕴含其中的清廉故事,这在小说《边城》里,有直接的文字记录。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

“廉于心,见于行”,拉拉渡的码头边,还立着这样的箴言。张斌说,小说中为公家摆渡的老人不贪不占,把路人执意投送的钱币和财物换成上等的茶叶与草烟,慷慨奉赠与路人,这样淳正朴实、清廉节俭、不爱钱财的社风民风,在边城一直传承下来。

推进示范点 清风沁润边城

“洪安承载的红色文化、边城文化,让洪安成为秀山全县及周边地区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首选地,以及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的热门旅行目的地。”张斌向记者介绍称,2023年上半年,洪安镇接待游客达到180万人次,成为渝东南片区热门的旅游打卡地。

“外面是风景,里面是文化。”秀山县纪委副书记、县监委副主任佘远表示,依托洪安边城国家级5A景区创建,进一步用活用好特有的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从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西南服务团建设秀山、沈从文小说《边城》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文学作品中深入挖掘廉洁文化元素,以党建统领、教育引导、阵地建设、文化传承、数字创新等主要路径,多维度汇聚廉洁文化建设合力,传播清风廉韵、厚植廉洁理念,加快推进二野司令部洪安旧址成为具有明显辨识度和广泛影响力的清廉文化示范基地。

与二野司令部旧址相距约1000米的洪安镇中心校,是清廉学校建设市级试点示范单位,也是廉洁文化精品路线的延伸点。该校打造的边边角角民族艺术工作坊,将清廉文化用绘画的方式展现出来。

佘远介绍称,围绕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在洪安“借粮”的廉洁故事,洪安正以“借粮证”为圆心,构筑“一点辐射多边”的清廉文化矩阵,包括创新建设一个清廉文化主题长廊、打造一批清廉文化示范单元,着力打响“清风边城”品牌,积极创作一批清廉文化创意产品、高效组织一系列清廉文化活动,全面提升清廉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促进形成全员共同参与清廉文化建设的生动局面,形成崇廉尚洁、以清为美、以廉为荣的良好社会风尚,让廉洁清风浸润边城。

整个秀山县,也利用二野司令部旧址进入首批市级清廉文化建设示范点名单的契机,结合9个清廉单元试点示范,在全县开展廉洁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景区、进社区、进家庭“六进”活动,实现廉洁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大力营造“崇廉、尚廉、倡廉、守廉”的社会氛围,佘远表示,秀山县还在不断挖掘本地廉洁人物等生动鲜活案例,结合文艺演出、群众文体活动等形式,通过花灯小戏、坝坝舞、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真正让清廉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结合主题教育和清廉建设,对秀山花灯戏《年关宴》进行改编再创作,实现了民间传统艺术与廉洁元素有机融合。

“倡廉于无形,润物于无声。”秀山县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廉洁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朝着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目标不断前行。

记者 杨旭军 龙 珊 陈富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