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印发《全国妇联关于表彰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授予800个单位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称号、800名同志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称号。其中,北碚区公安分局蔡家派出所民警何裕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称号。 2011年参加公安工作以来,何裕扎根基层,开拓创新,主动为辖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成为许多孩子心中的“何妈妈”。2022年3月,蔡家派出所成立了以何裕为主导的“何妈妈工作室”,同年10月,北碚区妇联为“何妈妈工作室”授牌“北碚区妇女儿童维权站”,围绕妇女儿童权益、家庭教育、救助帮扶等开展工作,为平安北碚建设贡献力量。 从警12年,她成了群众身边的“何妈妈” 在两江名居社区,提起何裕,居民几乎无人不知。“办事既细心又耐心”“她经常在社区调解纠纷,不厌其烦地处理大家鸡毛蒜皮的小事杂事”……居民们总能一口气说出她做过的一大堆好事。 2011年,研究生毕业的何裕怀着对公安工作的无限向往投身警营,成为一名警察。在经历了交巡警、片区刑警等岗位后,2013年,何裕成了蔡家派出所两江民居的一名社区民警。刚来的那一年,她几乎天天都和社区居民在一起,每户必访、有难必帮。几个月下来,辖区内的常住人口、暂住人口等基本情况全装到她脑子里。 “仅仅掌握辖区的大概情况就想把工作干好是绝对不可能的。”何裕说,她所管辖的两江民居社区人口占辖区总人口的1/5,人口流动量大,外来人口多,治安状况比较复杂。刚担任社区民警时,她把搞熟人头作为首要任务,几乎天天泡在社区里走街串巷与居民拉家常,和群众打成一片。 当然,想要实现“人头熟”绝不只在于脚下功夫——走走看看记录,更重要的是心上的牵挂,时时事事惦念。社区民警肩负着守护群众安全的重担,更是公安队伍爱民服务的“中枢纽带”,简单的入户登记走访、户口办理、重点人群管理,以及群众各种生活问题的求助,琐碎的基层工作让何裕压力不小。但这并没有磨灭何裕对平凡警务工作的热爱,一晃十年,她走遍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也遇到各式各样的矛盾纠纷。但她的办法总比问题多,慢慢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工作法子,把社区的“一地鸡毛”收拾得妥妥当当。 在一次次帮忙过程中,何裕成了居民最熟悉的人,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下至十来岁的小朋友都喊她一声“何妈妈”,大事小事都愿意告诉她找她帮忙。久而久之,她的手机号码成了辖区居民口口相传的“社区110”,居民们遇到大事小事总是想着先打电话给她。接到求助的何裕,也从不推拒。 凝聚微光,她为迷途少年点亮明天 “何妈妈,好久没有跟你‘摆龙门阵’了,我这次考试成绩还不错。如果不是你的帮助,或许我早已走上不归路……”正在两江民居警务室“何妈妈工作室”忙碌的何裕看到这封信时,脸上满是笑容。 “看到他现在这么认真学习,我真的放心了。”看着信,何裕想起了去年在工作室内发生的一幕幕。 2021年至2022年期间,未成年人刘某某因盗窃摩托车、电瓶车电瓶等违法行为,被蔡家派出所多次抓获,但刘某某屡教不改,其父母找到何裕寻求帮助。 何裕迅速联合多方力量开展工作,带领西南大学心理学志愿者多次与刘某某交流谈心,对其家庭开展专业心理帮扶;与社区干部一起帮刘某某寻找理发师、服务员等工作助其谋生,然而刘某某都不接受,表示想去专业的教育学校学习。因未成年人专业教育学校名额有限,何裕多方协调,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在争取到入学名额后,又亲自陪同刘某某到学校报到。期间,刘某某多次写信表示将改过自新,和家人关系也缓和了很多。 “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何裕的爱心光芒不仅照亮了迷途少年回家的路,也更加坚定了她创建“何妈妈工作室”的决心。 矛盾不上交,她创建了“何妈妈工作室”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何裕在两江名居警务室创建了 “何妈妈工作室”,组建“1+6+N”结构的大调解“金色团队”,“1”为服务基层10余年,具有丰富调解经验的社区民警何裕,“6”为3名责任区民警、1名辅警、2名婚调员,“N”为辖区各村(居)干部、驻所律师、西南大学心理学志愿者等社会调解力量。 同时,制定“何妈妈工作室”运行机制,建立人员结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等制度,确立了“四诊”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建立17个“微警务室”,努力做到“小事不出室、矛盾不上交”。因工作成效突出,北碚区妇联为“何妈妈工作室”授牌“妇女儿童维权站”。 “何妈妈工作室”作为婚恋家庭类矛盾纠纷的调解中心,在依法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积极参与平安家庭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出实招、出硬招,用法治撑起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伞”。 截至目前,“何妈妈工作室”跟踪回访婚恋家庭矛盾类纠纷1500余起,深入化解家庭婚恋类矛盾118起,开具家暴告诫书85份,引导当事人到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5份,调解成功率达98%,逐步形成了“家庭矛盾解决在家庭”的社会治理格局,以家庭幸福助推社会和谐。 记者 张柳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