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上午,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厦举行,6位来自教育、卫生、环保等领域的市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聚焦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主题,传递民生温度,回应社会关切。 记者:如何缓解“看病难”问题? 何建国:在家门口就有“医”靠 市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江北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何建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看病难一直是卫生热门话题,大医院可谓是“人满为患”“一床难求”。究其原因,还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人才、技术力量都很薄弱,老百姓的信任感相对较差,不愿到基层医院去看病。 何建国介绍,2019年,江北区人民医院与距主城大概40公里的复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深度合作,派驻医护团队进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远程医疗服务,开通转诊绿色通道,基本实现了复盛镇所有居民家庭的家医全覆盖。 过去,复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量每年大概只有3000人左右,经过这几年的运行,而今已达到4万人次,以前无住院病人,现在每年有700人次左右。复盛镇居民不必再“赶车半天,排队半天”进城看病,在家门口就有“医”靠。 记者:如何加强环保,推进美丽重庆建设? 陈元莉:利用焚烧厂影响区处置固废 市人大代表、重庆三峰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场发展部部长陈元莉表示,垃圾是被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焚烧因占地少、可实现资源化利用,正逐渐被环保行业所接受。 该公司一手抓科研,主编或参编了国家行业标准21项;一手抓产业升级,成长为大渡口区百亿级生态环保龙头企业,在全国各地投资建设了56座焚烧厂。还走出国门,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垃圾焚烧的中国方案,开展了技术、装备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服务输出。 今年两会,她提了一个有关支持焚烧厂建设的建议,焚烧厂周边会有300米的影响区,这造成了一定的存量土地闲置。建议采用园区化建设模式,由当地政府牵头,把各种城市固废垃圾集中到这里处置,不仅能降低城市固废多点布局造成的环境影响,还能实现集约化的土地利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记者:永川科技片场投用情况如何? 卢琪:已承接各类电影12部 市人大代表、达瓦(重庆)影像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卢琪告诉记者,2023年5月,永川科技片场建成投用,是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系统功能最完善的科技片场,多项技术被科技部评定为国际先进。 卢琪介绍,永川科技片场能像“川剧变脸”那般,随意切换已经制作好的虚拟舞台场景,不仅解决了动辄上百万上千万元的传统舞台搭建问题,还增加了节目的艺术性、创作力以及传播力。 同时,它还像一部“时空穿越机”,把影视演员“传送”至数字沙漠、数字冰川等各类场景当中。成龙电影《P计划》中一段精彩的沙漠飙车戏,就是在永川科技片场完成的。这项技术不仅颠覆了传统的拍摄模式,还将制作成本降低了80%,且有更好的效果和视觉体验。 目前,永川科技片场已与20多家企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业以来,已承接数字电影、院线电影、网络电影12部,大型活动和晚会20余场。 记者:为何目前重庆旅游业火热? 付小红:流量与实力起了化学反应 市人大代表、开州区文化旅游委主任付小红称,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最“宠”游客的城市,和游客是双向奔赴。重庆在改善硬件、创新产品、优化服务等方面下功夫,让游客玩得开心玩得满意,流量与实力起了化学反应,让重庆旅游更加火热。 文化和旅游业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重要篇章,面对将重庆建设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这一重大课题,各区县都在同题共答,在增加硬核实力上下更大的功夫,开州也不例外。 付小红介绍,开州区关闭近百家养殖场、20余家砂石堆场,投资数十亿元整治三峡库区消落带,建立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挖掘历史文化、利用自然景观、水体资源,建成举子园、风雨廊桥、故城、观鸟台、水中彩林等一批精品旅游景点。2023年,碧波荡漾、百鸟欢歌、游客如织的汉丰湖成为首批国家水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试点单位。 记者:如何更好推进乡村振兴? 魏先曼:鼓励青年人才建功乡村 市人大代表、重庆图个吉栗板栗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先曼说,2014年,她回到家乡南川区河图镇骑坪村,打算和乡亲们撸起袖子一起干。河图镇是有名的板栗之乡,每家都种板栗,但种植靠天,销售靠竹篼,村民未能通过板栗收获较好的经济效益。 魏先曼回乡后,与家乡的有志青年一起,学技术、搞规划、找资金,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打造特色品牌,上线农村电商,终于把这一筐筐板栗变成全村人的希望。 几年的坚持,如今,该村已有200多家农户从事板栗产业,河图镇板栗产业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年产量700多吨,种植户年均增收5000多元,还每年举办板栗采摘节、农民丰收节、乡村春晚等活动,年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 魏先曼说,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事,她提出“鼓励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建议,推动青年人才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让更多青年人才扎根乡村,建设家乡。 记者:对教育公平有哪些思考? 周迎春:推进优质教育的均衡与共享 市人大代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校长周迎春说,教育公平是民生大事,推进教育优质均衡也一直是该校持续在做的事。 2019年,重庆八中智慧云校建立,通过数字化手段把该校的课堂和教育实践全域实时共享到远端,彻底打破时空局限,实现了对远端学校的沉浸式实时帮扶。目前,有近40000名远端学生通过重庆八中智慧云校,每天与八中学生同上一堂课,有6000余名远端教师共享八中校本教研。 数字时代赋能智慧教育的深化,正在重塑新时代的教育公平,每一次云端授课和云端教研,都普惠着远端的师生。 周迎春表示,新的一年,重庆八中将诚邀更多的教育同仁一起,融入到数字重庆的建设中,深度推进探索数智化时代教育的“变”与“不变”,持续高水平推进优质教育的均衡与共享,更好地助推教育公平,助力县学崛起、乡学复兴。 记者 唐孝忠 饶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