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飘香的日子

时间: 2024-06-07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8921

◎ 山  柳

当看到四小巷口有人提着一把子五色花线,给孩子们一根一根地数着卖时,端午节就真的快到了。不几日,各式各样的荷包遍布大街小巷,散发着香草味。

在我的家乡古城秦安,端午可是个大节,包粽子、烙花花馍、煮甜醅、做凉粉等,这些舌尖上的习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中学问,大有朝前发展的势头。进城居住近三十年了,这里的端午,似乎一年比一年隆重。可即便如此,我还是始终不能忘记,儿时在老家梁家坪过端午节的情景。

那时候,家家生活条件都不太好,可为了让一家人能过上有意义的端午节,我的小脚母亲提前好几天,就忙乎着筹备了。印象最深的是煮甜醅。老家海拔高,麦子成熟得晚,端午节离割麦还得一段时间,所以,母亲每年都会专门存下半袋白粒的麦子,籽圆、皮薄,煮的甜醅最好。每次煮甜醅,母亲总要先将麦子放进碓窝里,捣上一遍,然后簸去褪下的麦衣等杂物,放清水淘洗干净了再入锅。煮熟后的麦粒白白圆圆的,像玉珠子一样,倒在案板上晾凉,母亲仔细撒上曲子,窝进瓦盆里盖一层核桃叶子,最后用棉被捂住放在炕角,等到两天后方可出盆。

那时我还小,对这些复杂的工序不甚懂,只是默默地跟在母亲身边,看着她为一个节日,踮着小脚跑前跑后的样子,我知道,此时的母亲,一定是幸福的。因为,这创造幸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不光煮甜醅费事,做荞凉粉、烙花花馍、烙麦蝉儿等,都得有足够的耐心,都得提前好几天做准备。推磨、拉荞糁子、揉面、发面这些活,基本都由母亲一人承担,我和父亲也多半插不上手,只有母亲在和面烙馍的时候,才会叫我去帮着烧烧火,享受一下参与端午劳动带来的快乐。

也许是我们乡下人日子过得紧巴,也许在我们老家根本没有包粽子这么一说,所以,在我的记忆中,梁家坪人的端午节,从来都是没有粽子,更不会蘸蜜的。倒是那种将苦日子过甜的感觉,即使是今天生活在城里的人们,也很难真正享受到的。端午节前一天,邻居家的三婆婆,上庄头的李妈妈,大巷道的四婶娘……都会端出自家甜醅、凉粉、花花馍、麦蝉儿,东家进,西家出,全村人一起幸福地过节,尝鲜也尝手艺。没有太多的客套话和祝福,有的全是“坐在一庄,本是一家”的朴素乡风乡情。

要说印象最深的,还得算端午的早晨。前夜里,还想着如何早起折柳梢拔艾草,可到了后夜,往往被睡梦缠住。朦胧之中,感觉有人在脚腕、手腕上系着什么,可愣是醒不过来,直到天大亮,才发现母亲已将花手圈缠好了。那手圈,是母亲将五色花线搓好后搭配出来的。每个端午早晨,母亲总会第一个起床,给一家人缠花手圈。而父亲,也会早早出门,去场院前的柳树上,折一些柳梢来,给大门和各房门的门楣都插上去。细心的母亲还会用花花线,给我拴两小枝柳梢儿,像两条长长的绿辫子,别在我的耳后。母亲说,手圈是可以防蛇的,柳梢是辟邪的。

到底是不是诚如当年父母所说的那样神奇?那时年幼的我除了喜欢,根本不会去考究什么,倒是觉得这样的打扮,使得原本陈旧古板的门楣,顿时生动了许多。那些五彩斑斓的手圈,更是给我们这些乡下穷孩子们,带来了许多美的感受。

直到后来,我渐渐地长大,知道了屈子跳汨罗江,曹娥跳江救父,伍子胥被投钱塘江,以及白娘子水漫金山的传奇故事后,才更加清楚地看到了端午节背后的深意,善良和不屈的美好品质,深深打动着华夏儿女,以至于千百年来一直以过节的形式缅怀先贤。

岁岁端阳,今又端阳。清晨,温润的风借窗外绿绿的槐叶送来淡淡清香,在我生活的小城,又迎来一个粽叶飘香的日子。而我作古多年、慈爱善良的母亲,不知现在又在何处。我知道,在我此后的人生路上,将永远不会再有一个喊着我小名的老娘,用将近半月的辛劳,换来我一天的快乐时光。

写到这,我只能默默地燃起一炷香,默默对母亲说:端午安康!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四小学校)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粽叶飘香的日子

◎ 山  柳

当看到四小巷口有人提着一把子五色花线,给孩子们一根一根地数着卖时,端午节就真的快到了。不几日,各式各样的荷包遍布大街小巷,散发着香草味。

在我的家乡古城秦安,端午可是个大节,包粽子、烙花花馍、煮甜醅、做凉粉等,这些舌尖上的习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中学问,大有朝前发展的势头。进城居住近三十年了,这里的端午,似乎一年比一年隆重。可即便如此,我还是始终不能忘记,儿时在老家梁家坪过端午节的情景。

那时候,家家生活条件都不太好,可为了让一家人能过上有意义的端午节,我的小脚母亲提前好几天,就忙乎着筹备了。印象最深的是煮甜醅。老家海拔高,麦子成熟得晚,端午节离割麦还得一段时间,所以,母亲每年都会专门存下半袋白粒的麦子,籽圆、皮薄,煮的甜醅最好。每次煮甜醅,母亲总要先将麦子放进碓窝里,捣上一遍,然后簸去褪下的麦衣等杂物,放清水淘洗干净了再入锅。煮熟后的麦粒白白圆圆的,像玉珠子一样,倒在案板上晾凉,母亲仔细撒上曲子,窝进瓦盆里盖一层核桃叶子,最后用棉被捂住放在炕角,等到两天后方可出盆。

那时我还小,对这些复杂的工序不甚懂,只是默默地跟在母亲身边,看着她为一个节日,踮着小脚跑前跑后的样子,我知道,此时的母亲,一定是幸福的。因为,这创造幸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不光煮甜醅费事,做荞凉粉、烙花花馍、烙麦蝉儿等,都得有足够的耐心,都得提前好几天做准备。推磨、拉荞糁子、揉面、发面这些活,基本都由母亲一人承担,我和父亲也多半插不上手,只有母亲在和面烙馍的时候,才会叫我去帮着烧烧火,享受一下参与端午劳动带来的快乐。

也许是我们乡下人日子过得紧巴,也许在我们老家根本没有包粽子这么一说,所以,在我的记忆中,梁家坪人的端午节,从来都是没有粽子,更不会蘸蜜的。倒是那种将苦日子过甜的感觉,即使是今天生活在城里的人们,也很难真正享受到的。端午节前一天,邻居家的三婆婆,上庄头的李妈妈,大巷道的四婶娘……都会端出自家甜醅、凉粉、花花馍、麦蝉儿,东家进,西家出,全村人一起幸福地过节,尝鲜也尝手艺。没有太多的客套话和祝福,有的全是“坐在一庄,本是一家”的朴素乡风乡情。

要说印象最深的,还得算端午的早晨。前夜里,还想着如何早起折柳梢拔艾草,可到了后夜,往往被睡梦缠住。朦胧之中,感觉有人在脚腕、手腕上系着什么,可愣是醒不过来,直到天大亮,才发现母亲已将花手圈缠好了。那手圈,是母亲将五色花线搓好后搭配出来的。每个端午早晨,母亲总会第一个起床,给一家人缠花手圈。而父亲,也会早早出门,去场院前的柳树上,折一些柳梢来,给大门和各房门的门楣都插上去。细心的母亲还会用花花线,给我拴两小枝柳梢儿,像两条长长的绿辫子,别在我的耳后。母亲说,手圈是可以防蛇的,柳梢是辟邪的。

到底是不是诚如当年父母所说的那样神奇?那时年幼的我除了喜欢,根本不会去考究什么,倒是觉得这样的打扮,使得原本陈旧古板的门楣,顿时生动了许多。那些五彩斑斓的手圈,更是给我们这些乡下穷孩子们,带来了许多美的感受。

直到后来,我渐渐地长大,知道了屈子跳汨罗江,曹娥跳江救父,伍子胥被投钱塘江,以及白娘子水漫金山的传奇故事后,才更加清楚地看到了端午节背后的深意,善良和不屈的美好品质,深深打动着华夏儿女,以至于千百年来一直以过节的形式缅怀先贤。

岁岁端阳,今又端阳。清晨,温润的风借窗外绿绿的槐叶送来淡淡清香,在我生活的小城,又迎来一个粽叶飘香的日子。而我作古多年、慈爱善良的母亲,不知现在又在何处。我知道,在我此后的人生路上,将永远不会再有一个喊着我小名的老娘,用将近半月的辛劳,换来我一天的快乐时光。

写到这,我只能默默地燃起一炷香,默默对母亲说:端午安康!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四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