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他的药箱

时间: 2024-06-07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8869

◎ 蓝炳轩

我记得,我的父亲有一个药箱,一个不知道是用牛皮还是猪皮做成的的精致的小药箱。

父亲已经辞世好多年了,他曾经费尽千辛万苦买下来的,供我们一家人遮风挡雨的那一间小土楼,五十七年后轰然倒塌,连同我苦涩而又温暖的记忆。

父亲走的时候,我还在异乡为了生活而努力地打拼。当我得知噩耗急匆匆地赶回老家的时候,父亲已经躺在荒凉的土丘上了。不知道老人家在弥留之际,可曾有一言半语留给我们七兄妹。

父亲是一个农民,也是一个医生。作为农民,父亲拥有朴实本分和坚韧耐劳的品质,几十年如一日地把汗水和智慧献给了他深深热爱着的那一片黄土地。虽然大集体时代,有人说我父亲犁的田不够平顺;虽然包产到户的时候,有人硬是分给我们路途遥远且缺肥缺水的薄田瘦土……可以说,空中飞来的冷漠与刻薄,无情地打在我父亲的脸上,我的父亲都一一坦然地承受了。

作为医生,父亲心地柔软,急人危难,治病救人。村子里曾经有好几个人都奄奄一息了,已经躺在门板上了,其家属都准备为他们办理丧事了,在我父亲的全力救治下,他们又活了过来。好多时候,有人找我父亲治病,恰好是就餐时间,父亲施治完毕还要招待病人吃饭。我常常在想,现在和将来,我们的生活中还会有我父亲那样的医生吗,我想应该是有的吧。无论时光怎样地流逝,善良必将永远存留于人间。

我不知道父亲的药箱是他自己买的,还是从我祖父那里继承下来的。我只知道父亲的医术是祖父传给他的。据说我祖父医术精湛,名气很大,出诊都是滑竿接送。祖父就只有我父亲一个孩子,祖父去世的时候,我才四五岁,父亲也就三十来岁。祖父去世没多久,父亲就带着我们从山里搬到了平坝。

父亲精通中医,尤其擅长针灸,对西医也有一定的研究。他买了好几本医药方面的书,每一本都是几百页厚的大书。农闲时节或者劳作归来,父亲就常常抱着一本厚厚的医书认认真真地阅读。父亲读书不是读,而是唱,像唱川剧一样地放声高唱。我常常回忆起父亲唱书的情境,感觉特别地充实,特别地温馨。

父亲的药箱很小,比小学生的书包稍微大一点点。药箱里就装点常用的西药药瓶儿,比如胃舒平、安乃近、四环素、磺胺嘧啶等等。还有一些针剂药盒,比如青霉素、链霉素之类的,还装有注射器、酒精瓶儿、医用棉花和纱布、医用剪刀和针灸用的银针。中药就只有一些片剂和粉剂之类的。原生态的纯中草药就装不下了。

后来,父亲基本上就专攻中医了,赶集摆摊就背一个大大的竹背篼,背篼里装的是一大包一大包的中草药。有几回恰好是礼拜天赶幺滩场(四川省邻水县毗邻重庆统景的一个场镇),我就背上父亲的药背篼和他一起去赶幺滩场。散场的时候,我请父亲吃馆子,一笼粉蒸肉,一盘花生米,一个豆腐汤,三两白酒。我就静静地看着父亲喝酒的样子。父亲说你吃啊。赶幺滩场镇往返要走三个多小时的路,返回途中,父亲时不时地哼点川剧小调,跟他唱书一个调子,非常好听。

父亲本来是希望我学医的,然而我选择了师范。父亲还问过我几回,怎么不学医呢,我无言以对。后来,他又想把医术传给我弟弟,我弟弟也没有兴趣。这成了我父亲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父亲的医书,我倒是读过好几回的,可惜我一本也没有收藏下来。父亲的药箱也不见了踪影。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父亲和他的药箱

◎ 蓝炳轩

我记得,我的父亲有一个药箱,一个不知道是用牛皮还是猪皮做成的的精致的小药箱。

父亲已经辞世好多年了,他曾经费尽千辛万苦买下来的,供我们一家人遮风挡雨的那一间小土楼,五十七年后轰然倒塌,连同我苦涩而又温暖的记忆。

父亲走的时候,我还在异乡为了生活而努力地打拼。当我得知噩耗急匆匆地赶回老家的时候,父亲已经躺在荒凉的土丘上了。不知道老人家在弥留之际,可曾有一言半语留给我们七兄妹。

父亲是一个农民,也是一个医生。作为农民,父亲拥有朴实本分和坚韧耐劳的品质,几十年如一日地把汗水和智慧献给了他深深热爱着的那一片黄土地。虽然大集体时代,有人说我父亲犁的田不够平顺;虽然包产到户的时候,有人硬是分给我们路途遥远且缺肥缺水的薄田瘦土……可以说,空中飞来的冷漠与刻薄,无情地打在我父亲的脸上,我的父亲都一一坦然地承受了。

作为医生,父亲心地柔软,急人危难,治病救人。村子里曾经有好几个人都奄奄一息了,已经躺在门板上了,其家属都准备为他们办理丧事了,在我父亲的全力救治下,他们又活了过来。好多时候,有人找我父亲治病,恰好是就餐时间,父亲施治完毕还要招待病人吃饭。我常常在想,现在和将来,我们的生活中还会有我父亲那样的医生吗,我想应该是有的吧。无论时光怎样地流逝,善良必将永远存留于人间。

我不知道父亲的药箱是他自己买的,还是从我祖父那里继承下来的。我只知道父亲的医术是祖父传给他的。据说我祖父医术精湛,名气很大,出诊都是滑竿接送。祖父就只有我父亲一个孩子,祖父去世的时候,我才四五岁,父亲也就三十来岁。祖父去世没多久,父亲就带着我们从山里搬到了平坝。

父亲精通中医,尤其擅长针灸,对西医也有一定的研究。他买了好几本医药方面的书,每一本都是几百页厚的大书。农闲时节或者劳作归来,父亲就常常抱着一本厚厚的医书认认真真地阅读。父亲读书不是读,而是唱,像唱川剧一样地放声高唱。我常常回忆起父亲唱书的情境,感觉特别地充实,特别地温馨。

父亲的药箱很小,比小学生的书包稍微大一点点。药箱里就装点常用的西药药瓶儿,比如胃舒平、安乃近、四环素、磺胺嘧啶等等。还有一些针剂药盒,比如青霉素、链霉素之类的,还装有注射器、酒精瓶儿、医用棉花和纱布、医用剪刀和针灸用的银针。中药就只有一些片剂和粉剂之类的。原生态的纯中草药就装不下了。

后来,父亲基本上就专攻中医了,赶集摆摊就背一个大大的竹背篼,背篼里装的是一大包一大包的中草药。有几回恰好是礼拜天赶幺滩场(四川省邻水县毗邻重庆统景的一个场镇),我就背上父亲的药背篼和他一起去赶幺滩场。散场的时候,我请父亲吃馆子,一笼粉蒸肉,一盘花生米,一个豆腐汤,三两白酒。我就静静地看着父亲喝酒的样子。父亲说你吃啊。赶幺滩场镇往返要走三个多小时的路,返回途中,父亲时不时地哼点川剧小调,跟他唱书一个调子,非常好听。

父亲本来是希望我学医的,然而我选择了师范。父亲还问过我几回,怎么不学医呢,我无言以对。后来,他又想把医术传给我弟弟,我弟弟也没有兴趣。这成了我父亲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父亲的医书,我倒是读过好几回的,可惜我一本也没有收藏下来。父亲的药箱也不见了踪影。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