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众型经济犯罪怎么防范

时间: 2024-06-12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8457

□ 张 利 冯 斌

涉众风险型经济犯罪是指受害人众多而身份不特定,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经济犯罪,它具有涉案主体复杂、涉案地域广、涉案金额大以及犯罪手段多样化、隐蔽化等特征。这类犯罪严重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损害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涉众风险型经济犯罪有哪些特点。涉众风险型经济犯罪主要有非法集资案件、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案件、传销案件、合同诈骗及其他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类案件。

高发案率和虚拟性隐蔽性并存,涉网金融风险进一步增加。从近年数据来看,当前经济金融风险形势严峻,各类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居高不下。随着严打涉众型经济犯罪各项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发案空间被极大挤压,现存的主要是隐蔽性更强、犯罪手段更新、涉及人员更多、涉案金额更高的大案,此类案件对经济秩序的危害尤大,打击难度也更高。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呈现迅猛发展态势,互联网投融资、理财等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也集中爆发出一系列问题。

受金融环境和经济政策双重影响,实体企业引发经济金融风险不容忽视。实体企业因融资渠道窄,转而向老百姓许诺高息融资,有的企业因经营不善负债累累,转而向银行骗取贷款或改变贷款用途。此类案件数量较少,但涉案金额巨大、人员较多,发案前隐蔽性极高。

此类犯罪打防工作中存在的困境。监管部门力量分散。由于网络通讯工具的普及,反映市场主体实际情况的信息又分散在各个行政监管部门,导致行政监管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部分前端监管职能单位即使发现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线索,也未能及时排查和挖掘可疑线索。

宣传预警不够。由于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甄别判断能力不足,相关部门、基层组织虽有可能接触到异常信息,但容易错失及时发现可疑线索的机会。有关部门未能第一时间把最新的犯罪表现形式公之于众,只是灌输一些“理性投资”“合法理财”的抽象词汇,导致群众防范意识较为薄弱。

协作机制不健全。涉众型经济犯罪涉及前端监管职能部门较多、交叉分散,防范打击部门合力尚未形成。

做好防范打击此类犯罪的对策建议。部门联动与综合监管。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机制,做到部门联动、打防一体、互通信息,有针对性地共同制定打防措施,实现对涉众型经济金融犯罪活动的全面控制,提前预警。涉众型经济金融犯罪受害人众多、涉及金额大且欺骗性强,一旦案发,犯罪分子基本上已将大量集资款转移或挥霍殆尽。

突出强化宣传警示教育。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媒体等传播媒介,积极宣传打击涉众型经济金融犯罪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充分运用典型案例,以案说法,向群众讲透该类犯罪的特征与危害,提高群众识别和防范涉众型金融犯罪的能力。要建立完善群众检举、举报奖励制度,激发群众举报、提供涉众型经济金融犯罪线索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巴南区公安分局)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涉众型经济犯罪怎么防范

□ 张 利 冯 斌

涉众风险型经济犯罪是指受害人众多而身份不特定,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经济犯罪,它具有涉案主体复杂、涉案地域广、涉案金额大以及犯罪手段多样化、隐蔽化等特征。这类犯罪严重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损害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涉众风险型经济犯罪有哪些特点。涉众风险型经济犯罪主要有非法集资案件、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案件、传销案件、合同诈骗及其他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类案件。

高发案率和虚拟性隐蔽性并存,涉网金融风险进一步增加。从近年数据来看,当前经济金融风险形势严峻,各类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居高不下。随着严打涉众型经济犯罪各项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发案空间被极大挤压,现存的主要是隐蔽性更强、犯罪手段更新、涉及人员更多、涉案金额更高的大案,此类案件对经济秩序的危害尤大,打击难度也更高。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呈现迅猛发展态势,互联网投融资、理财等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也集中爆发出一系列问题。

受金融环境和经济政策双重影响,实体企业引发经济金融风险不容忽视。实体企业因融资渠道窄,转而向老百姓许诺高息融资,有的企业因经营不善负债累累,转而向银行骗取贷款或改变贷款用途。此类案件数量较少,但涉案金额巨大、人员较多,发案前隐蔽性极高。

此类犯罪打防工作中存在的困境。监管部门力量分散。由于网络通讯工具的普及,反映市场主体实际情况的信息又分散在各个行政监管部门,导致行政监管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部分前端监管职能单位即使发现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线索,也未能及时排查和挖掘可疑线索。

宣传预警不够。由于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甄别判断能力不足,相关部门、基层组织虽有可能接触到异常信息,但容易错失及时发现可疑线索的机会。有关部门未能第一时间把最新的犯罪表现形式公之于众,只是灌输一些“理性投资”“合法理财”的抽象词汇,导致群众防范意识较为薄弱。

协作机制不健全。涉众型经济犯罪涉及前端监管职能部门较多、交叉分散,防范打击部门合力尚未形成。

做好防范打击此类犯罪的对策建议。部门联动与综合监管。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机制,做到部门联动、打防一体、互通信息,有针对性地共同制定打防措施,实现对涉众型经济金融犯罪活动的全面控制,提前预警。涉众型经济金融犯罪受害人众多、涉及金额大且欺骗性强,一旦案发,犯罪分子基本上已将大量集资款转移或挥霍殆尽。

突出强化宣传警示教育。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媒体等传播媒介,积极宣传打击涉众型经济金融犯罪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充分运用典型案例,以案说法,向群众讲透该类犯罪的特征与危害,提高群众识别和防范涉众型金融犯罪的能力。要建立完善群众检举、举报奖励制度,激发群众举报、提供涉众型经济金融犯罪线索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巴南区公安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