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北教育矫治所实施“家文化”教育提高戒治成效

时间: 2024-06-25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8805

近年来,重庆市江北教育矫治所通过实施“家文化”教育,帮助戒毒人员修复家庭关系,增强戒毒信心和动力,在戒治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

6月下旬的石柱,前来避暑的市民日渐增多。刚到饭点,一家专营当地特色菌类的餐厅已坐满食客,老板小武(化名)和服务员一起张罗,显得忙碌又井井有条。鲜为人知的是,几年前,小武还曾因吸毒一度与父母决裂。

年少轻狂的放纵,换来父母与亲人的摒弃

“我高中毕业就没读书了,家里开农家乐,有三十多个房间,生意又好,我要用钱的时候就在自家柜台上拿了。”对于往事,小武不禁唏嘘:“那时候年轻,一心想做大生意出人头地,在社会上接触各种‘朋友’寻找商机,经常带一帮人到家里吃喝。”最初,对小武带来的朋友,父母还热情接待,但渐渐地,发觉不对的父母开始约束小武并劝诫他要慎重交友。

“跟那帮人越走越近,对妈老汉的劝说越来越不耐烦,从开始跟着喝酒打牌唱歌到学会‘溜冰’(吸食冰毒),没多久就被拉下水了。”小武叹息道,毒品对金钱的消耗是巨大的,缺钱了“朋友们”就怂恿其从家里“拿”,父母发现后把钱管得严了,其就偷家里值钱的东西去变卖……不到两年,小武就因多次复吸毒品,被公安机关决定执行强制隔离戒毒,而他也成了父母和亲人摒弃的“烂泥巴”。

情绪异常的失控,源自内心的悔恨与冲突

“入所谈话的时候感觉他话不多,以为是性格原因,但后来发现他在涉及到家庭问题时,会突然从沉默寡言变得暴躁失控。”对于小武最初的表现,专管民警代建中记忆犹新,经过对小武的谈话和其身边戒毒人员的了解,民警才找到了症结——家庭关系问题。

在戒毒所,因吸毒带来的家庭关系紧张甚至破裂等问题已不在少数。帮助处理戒毒人员的家庭问题,已成为民警的日常工作和实施教育矫治经常要面对的课题。

远程互动式帮教,重构家庭情感纽带

入所当月,民警就根据小武提供的号码试图对其父母进行电话“家访”。经过民警反复做工作,小武的父母勉强同意了加个微信、保持联系的要求。

民警了解到,小武从小跟父母帮厨,厨艺很出色。为了发挥其特长,就将他安排在戒毒人员食堂。

在熟悉的厨房环境里,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小武的心境也由此转变。在民警的鼓励下,他还推出了豆花、红烧排骨、凉拌土豆丝等新菜品,无一例外地得到戒毒人员的好评。有心的民警也记录着小武的变化,做出的新菜、因贴身携带而褶皱的全家福照片,都被拍照发给了小武的父母。

2022年中秋,在民警的安排下,小武与父母通了视频电话,已经一年多没和父母通话的小武掩饰不住地激动,对民警表达了感激。

家庭的关心与支持,激发走向新生的动力

与父母关系得到缓和后,民警感到小武的情绪有了更加明显的好转。在一次谈话中,小武对副大队长何川说道:“一个人孤零零在外,没得家的日子实在不是人过的,我这辈子再也不会碰(毒品)这个东西了。”

来自家庭的源动力,在小武身上发挥积极的作用。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小武回到家里的农家乐继续做厨师。在电话回访中,小武的父母反馈,其和以前比简直变了一个人,在家踏踏实实做事,再也不出去“鬼混”了。2023年,在父母的支持下,小武与表哥一起在家附近盘下了一家餐馆,开始走向新的人生。

江北强制隔离戒毒所副所长曹明介绍,该所通过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合作开展的《家文化融入戒毒人员思想道德机制的实证研究》课题,民警与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也积累了一些成功案例,小武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例。

“戒毒工作是个系统性工程,除了法律的约束和民警的管理,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加入,希望在戒毒这条路上,家人给予更多关心和配合,社会给予更多理解与包容。”曹明表示。

记者 谭剑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重庆市江北教育矫治所实施“家文化”教育提高戒治成效

近年来,重庆市江北教育矫治所通过实施“家文化”教育,帮助戒毒人员修复家庭关系,增强戒毒信心和动力,在戒治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

6月下旬的石柱,前来避暑的市民日渐增多。刚到饭点,一家专营当地特色菌类的餐厅已坐满食客,老板小武(化名)和服务员一起张罗,显得忙碌又井井有条。鲜为人知的是,几年前,小武还曾因吸毒一度与父母决裂。

年少轻狂的放纵,换来父母与亲人的摒弃

“我高中毕业就没读书了,家里开农家乐,有三十多个房间,生意又好,我要用钱的时候就在自家柜台上拿了。”对于往事,小武不禁唏嘘:“那时候年轻,一心想做大生意出人头地,在社会上接触各种‘朋友’寻找商机,经常带一帮人到家里吃喝。”最初,对小武带来的朋友,父母还热情接待,但渐渐地,发觉不对的父母开始约束小武并劝诫他要慎重交友。

“跟那帮人越走越近,对妈老汉的劝说越来越不耐烦,从开始跟着喝酒打牌唱歌到学会‘溜冰’(吸食冰毒),没多久就被拉下水了。”小武叹息道,毒品对金钱的消耗是巨大的,缺钱了“朋友们”就怂恿其从家里“拿”,父母发现后把钱管得严了,其就偷家里值钱的东西去变卖……不到两年,小武就因多次复吸毒品,被公安机关决定执行强制隔离戒毒,而他也成了父母和亲人摒弃的“烂泥巴”。

情绪异常的失控,源自内心的悔恨与冲突

“入所谈话的时候感觉他话不多,以为是性格原因,但后来发现他在涉及到家庭问题时,会突然从沉默寡言变得暴躁失控。”对于小武最初的表现,专管民警代建中记忆犹新,经过对小武的谈话和其身边戒毒人员的了解,民警才找到了症结——家庭关系问题。

在戒毒所,因吸毒带来的家庭关系紧张甚至破裂等问题已不在少数。帮助处理戒毒人员的家庭问题,已成为民警的日常工作和实施教育矫治经常要面对的课题。

远程互动式帮教,重构家庭情感纽带

入所当月,民警就根据小武提供的号码试图对其父母进行电话“家访”。经过民警反复做工作,小武的父母勉强同意了加个微信、保持联系的要求。

民警了解到,小武从小跟父母帮厨,厨艺很出色。为了发挥其特长,就将他安排在戒毒人员食堂。

在熟悉的厨房环境里,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小武的心境也由此转变。在民警的鼓励下,他还推出了豆花、红烧排骨、凉拌土豆丝等新菜品,无一例外地得到戒毒人员的好评。有心的民警也记录着小武的变化,做出的新菜、因贴身携带而褶皱的全家福照片,都被拍照发给了小武的父母。

2022年中秋,在民警的安排下,小武与父母通了视频电话,已经一年多没和父母通话的小武掩饰不住地激动,对民警表达了感激。

家庭的关心与支持,激发走向新生的动力

与父母关系得到缓和后,民警感到小武的情绪有了更加明显的好转。在一次谈话中,小武对副大队长何川说道:“一个人孤零零在外,没得家的日子实在不是人过的,我这辈子再也不会碰(毒品)这个东西了。”

来自家庭的源动力,在小武身上发挥积极的作用。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小武回到家里的农家乐继续做厨师。在电话回访中,小武的父母反馈,其和以前比简直变了一个人,在家踏踏实实做事,再也不出去“鬼混”了。2023年,在父母的支持下,小武与表哥一起在家附近盘下了一家餐馆,开始走向新的人生。

江北强制隔离戒毒所副所长曹明介绍,该所通过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合作开展的《家文化融入戒毒人员思想道德机制的实证研究》课题,民警与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也积累了一些成功案例,小武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例。

“戒毒工作是个系统性工程,除了法律的约束和民警的管理,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加入,希望在戒毒这条路上,家人给予更多关心和配合,社会给予更多理解与包容。”曹明表示。

记者 谭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