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法院烈日下撑起养老保护伞

时间: 2024-09-13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徐瑞阳 阅读量:8744

“老人家刚打电话过来说腿部病情加重无法行动,明天把庭审地点改到老人家里去,抓紧时间把老人的赡养问题给解决了。”近日,在及时征询各方意见,确保各方当事人诉讼权益的前提下,在42度的酷暑中,綦江区法院东溪法庭的法官将法庭搬到了当事人家中,成功调解了一起八旬老人的赡养纠纷(如图)。

原告张某系87岁高龄的老人,失去劳动能力,缺乏生活来源。膝下有四个子女,两个儿子约定轮流抚养老人,但二儿子并未充分尽到赡养义务。今年4月,生病后的张某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有人专门陪护,医疗护理费用陡增,但四个子女就老人赡养问题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无奈之下,张某将子女诉至法院,请求四子女支付赡养费并共同承担医疗费用。

考虑到张某行动不便,又急需用钱,承办法官决定巡回审理。

“一家人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好好谈谈,把老父亲的养老问题解决了,家庭亲情最重要呀……”烈日骄阳下,承办法官和几名子女进行沟通。

结合对案件的研判和与各方当事人的接触,承办法官认为相比一纸冰冷判决,促成当事人和解更有利于化解家庭矛盾,维系血脉亲情。

在庭审中,按照法定程序引导双方充分发表意见后,法官发现案件纠纷的根本原因是家庭琐事引发的亲子关系隔阂。法官加大调解力度,采取“背对背”“开庭前疏导,开庭后劝解”的调解方法,从情理和法理角度释明子女的赡养义务,并告知拒不履行赡养义务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

在引导各方坦诚沟通解开心结后,原本拒绝协商的子女最终表示愿意履行赡养义务,并当庭达成如下调解协议:各子女每月支付赡养费700元,平均承担张某因病因伤产生的住院费用;同时充分尊重老人意愿,不改变老人目前生活状况继续由其大儿子负责照顾。至此,案件在一片温情中得到了妥善处理。

綦江区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场酷暑中的巡回审理恰是綦江法院坚持“如我在诉”、司法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调解工作贯穿案件办理全过程的生动写照。下一步,綦江区法院将继续在工作中坚持传递司法温度,加大巡回审判,送法下乡力度,把司法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同时利用多方协同化解矛盾的优势,不断满足老年人群体多元司法需求。

  记者 叶会娟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綦江法院烈日下撑起养老保护伞

“老人家刚打电话过来说腿部病情加重无法行动,明天把庭审地点改到老人家里去,抓紧时间把老人的赡养问题给解决了。”近日,在及时征询各方意见,确保各方当事人诉讼权益的前提下,在42度的酷暑中,綦江区法院东溪法庭的法官将法庭搬到了当事人家中,成功调解了一起八旬老人的赡养纠纷(如图)。

原告张某系87岁高龄的老人,失去劳动能力,缺乏生活来源。膝下有四个子女,两个儿子约定轮流抚养老人,但二儿子并未充分尽到赡养义务。今年4月,生病后的张某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有人专门陪护,医疗护理费用陡增,但四个子女就老人赡养问题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无奈之下,张某将子女诉至法院,请求四子女支付赡养费并共同承担医疗费用。

考虑到张某行动不便,又急需用钱,承办法官决定巡回审理。

“一家人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好好谈谈,把老父亲的养老问题解决了,家庭亲情最重要呀……”烈日骄阳下,承办法官和几名子女进行沟通。

结合对案件的研判和与各方当事人的接触,承办法官认为相比一纸冰冷判决,促成当事人和解更有利于化解家庭矛盾,维系血脉亲情。

在庭审中,按照法定程序引导双方充分发表意见后,法官发现案件纠纷的根本原因是家庭琐事引发的亲子关系隔阂。法官加大调解力度,采取“背对背”“开庭前疏导,开庭后劝解”的调解方法,从情理和法理角度释明子女的赡养义务,并告知拒不履行赡养义务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

在引导各方坦诚沟通解开心结后,原本拒绝协商的子女最终表示愿意履行赡养义务,并当庭达成如下调解协议:各子女每月支付赡养费700元,平均承担张某因病因伤产生的住院费用;同时充分尊重老人意愿,不改变老人目前生活状况继续由其大儿子负责照顾。至此,案件在一片温情中得到了妥善处理。

綦江区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场酷暑中的巡回审理恰是綦江法院坚持“如我在诉”、司法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将调解工作贯穿案件办理全过程的生动写照。下一步,綦江区法院将继续在工作中坚持传递司法温度,加大巡回审判,送法下乡力度,把司法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同时利用多方协同化解矛盾的优势,不断满足老年人群体多元司法需求。

  记者 叶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