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山的“生态修复师” ——记万州区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法官王翔

时间: 2024-11-15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庞, 伊聆 阅读量:9034

在大巴山的崇山峻岭间,时不时会看见一个身背沉甸甸国徽的法官。他便是万州区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法官,大巴山的“生态修复师”——王翔。王翔说,他最喜欢绿色,行走在大巴山间是最快乐的事,心中倍感欣慰和自豪,因为这“绿色”里有自己的一份“司法修复”之力。

穿密林现场勘察

他13年如一日,日日默默奉献,护绿修绿……

2011年,王翔调到环境资源审判庭,成为了重庆市首批环保法官,一干就是13年。

13年里,他始终秉承“绿色生态+司法修复”理念,通过“最小颗粒度”司法修复,求得“最大公约数”生态效应。

三峡库区长江两岸每年因为蓄水形成了光秃秃的消落带,不仅影响美观,也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同时,在环资案件中始终存在判决就地补植司法修复效果不好的问题。

2015年,得知中山杉在水下浸没5个月之后还能够存活,他灵机一动,这种植物是不是可以在消落带集中种植,这样既可以美化消落带环境,又可以解决环资审判中就地补植效果不好的问题。他多次前往林科所奔走,最终确定在大周镇消落带栽种司法修复林。

如今,曾经的“黄腰带”变成了“绿腰带”,建成了“生态修复+乡村振兴”司法实践基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助推了乡村旅游发展。

他所办案件中,这样的创新事例还有很多。仅2021年至今,其创新司法修复的做法就获得市级以上奖励24件,其中入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司法案例、全国法院指导性案例等4件。其本人也先后获得重庆市首届绿色年度人物、2018~2019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提名奖、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先进个人、重庆好人等荣誉。

他办案1700余起,件件“如我在诉”,用心用情……

13年里,他办理了1700余件环资案件,无一改判,无一信访。他说:“许多当事人一辈子可能就只有这么一场官司,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处理不当给别人添堵一辈子。”因此他会认真对待每一起案件,用“法律的尺度+法官的温度”去处理。

据专家任凭介绍,去年王翔拿着一张照片找到他,照片中的树种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植物——野生红豆杉。从照片上看,似乎是一个树桩上长出的四根树干,其中三根较粗一点的树干已经被砍掉。王翔问他:“这种情况是认定对整株红豆杉造成了损毁呢,还是只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呢?”因为拍摄角度问题,任凭仔细看了后回答说:“不好说,从照片上看不出来。”看着讪讪离去的王翔,任凭知道王翔还会找自己。

果不其然,第二天一早,王翔就带着他赶到了现场。路上,他问王翔为什么非要跑这么远去看,王翔回答说:“这个认定关系到罪重罪轻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对当事人负责。老百姓打官司,都希望得到公平公正的处理。如果换位思考一下,就如我自己打官司,假如法官给我判得不公,我心里也会堵。”

他与病魔作斗争,用工作“修复”健康,不屈不挠……

2018年,王翔被确诊“腺样囊性癌”。突然被确诊为癌症,王翔有点懵。10个月,35次放疗,让他身体饱受折磨,体重降到不足80斤。

病情稍微好转后,他就带着针药回到了工作岗位,自己注射针剂。同事们说:“一回来他就忘了自己是个病人。”他经常加班至深夜,周末也加班。有亲人和朋友劝他不要这么拼命。

“是得注意,但也不能太拿这当回事。”“感觉每天从早到晚工作起来很充实,也能感受到工作的快乐。”他总是这样淡然回应。

3.39万平方公里(渝东北幅员面积)如1平方米,处处绿色都需要守护,他让金灿灿的国徽闪耀在绿水青山间……

他有一句口头禅:“先去看看,现场是会说话的证据。”只要稍微有争议的案件,哪怕路途再远、荆棘再多、道路再险峻,他都尽可能去看看现场。

多年的审判经历让他深知,处罚追责不是目的,教育引导才有意义。他每到一地,都会进行环保法律宣讲。遇有典型的案例,他就就地巡回审判,联系当地村委会组织周边群众旁听,让更多的人知法守法,合力守护好大巴山的一方青山绿水。

通讯员 刘道平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大巴山的“生态修复师” ——记万州区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法官王翔

在大巴山的崇山峻岭间,时不时会看见一个身背沉甸甸国徽的法官。他便是万州区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法官,大巴山的“生态修复师”——王翔。王翔说,他最喜欢绿色,行走在大巴山间是最快乐的事,心中倍感欣慰和自豪,因为这“绿色”里有自己的一份“司法修复”之力。

穿密林现场勘察

他13年如一日,日日默默奉献,护绿修绿……

2011年,王翔调到环境资源审判庭,成为了重庆市首批环保法官,一干就是13年。

13年里,他始终秉承“绿色生态+司法修复”理念,通过“最小颗粒度”司法修复,求得“最大公约数”生态效应。

三峡库区长江两岸每年因为蓄水形成了光秃秃的消落带,不仅影响美观,也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同时,在环资案件中始终存在判决就地补植司法修复效果不好的问题。

2015年,得知中山杉在水下浸没5个月之后还能够存活,他灵机一动,这种植物是不是可以在消落带集中种植,这样既可以美化消落带环境,又可以解决环资审判中就地补植效果不好的问题。他多次前往林科所奔走,最终确定在大周镇消落带栽种司法修复林。

如今,曾经的“黄腰带”变成了“绿腰带”,建成了“生态修复+乡村振兴”司法实践基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助推了乡村旅游发展。

他所办案件中,这样的创新事例还有很多。仅2021年至今,其创新司法修复的做法就获得市级以上奖励24件,其中入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司法案例、全国法院指导性案例等4件。其本人也先后获得重庆市首届绿色年度人物、2018~2019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提名奖、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先进个人、重庆好人等荣誉。

他办案1700余起,件件“如我在诉”,用心用情……

13年里,他办理了1700余件环资案件,无一改判,无一信访。他说:“许多当事人一辈子可能就只有这么一场官司,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处理不当给别人添堵一辈子。”因此他会认真对待每一起案件,用“法律的尺度+法官的温度”去处理。

据专家任凭介绍,去年王翔拿着一张照片找到他,照片中的树种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植物——野生红豆杉。从照片上看,似乎是一个树桩上长出的四根树干,其中三根较粗一点的树干已经被砍掉。王翔问他:“这种情况是认定对整株红豆杉造成了损毁呢,还是只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呢?”因为拍摄角度问题,任凭仔细看了后回答说:“不好说,从照片上看不出来。”看着讪讪离去的王翔,任凭知道王翔还会找自己。

果不其然,第二天一早,王翔就带着他赶到了现场。路上,他问王翔为什么非要跑这么远去看,王翔回答说:“这个认定关系到罪重罪轻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对当事人负责。老百姓打官司,都希望得到公平公正的处理。如果换位思考一下,就如我自己打官司,假如法官给我判得不公,我心里也会堵。”

他与病魔作斗争,用工作“修复”健康,不屈不挠……

2018年,王翔被确诊“腺样囊性癌”。突然被确诊为癌症,王翔有点懵。10个月,35次放疗,让他身体饱受折磨,体重降到不足80斤。

病情稍微好转后,他就带着针药回到了工作岗位,自己注射针剂。同事们说:“一回来他就忘了自己是个病人。”他经常加班至深夜,周末也加班。有亲人和朋友劝他不要这么拼命。

“是得注意,但也不能太拿这当回事。”“感觉每天从早到晚工作起来很充实,也能感受到工作的快乐。”他总是这样淡然回应。

3.39万平方公里(渝东北幅员面积)如1平方米,处处绿色都需要守护,他让金灿灿的国徽闪耀在绿水青山间……

他有一句口头禅:“先去看看,现场是会说话的证据。”只要稍微有争议的案件,哪怕路途再远、荆棘再多、道路再险峻,他都尽可能去看看现场。

多年的审判经历让他深知,处罚追责不是目的,教育引导才有意义。他每到一地,都会进行环保法律宣讲。遇有典型的案例,他就就地巡回审判,联系当地村委会组织周边群众旁听,让更多的人知法守法,合力守护好大巴山的一方青山绿水。

通讯员 刘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