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护蕾”,守护祖国的花儿向阳而生;让精美的石刻在新时代“枫桥经验”大足实践中会“说话”;聚焦民生热点,运用法治力度提升民生温度;警务深度融合,构建起基层治理的强大支撑;开创政府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全面提升政府涉法事务规范办理效率……2024年,大足区政法系统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办好每一件实事,筑牢了平安建设工作底座,全区街面九类110警情同比下降32.8%,由矛盾纠纷引发的八类治安警情同比下降31.5%,和谐安乐的社会局面赢得了人们广泛称赞。 区委政法委: 打造“千手护蕾” “花儿”向阳而开 “莎姐”检察官定期开展“千手护蕾”帮扶走访(资料图) “针对性侵案件高发、留守女童易受侵害等突出问题,大足区结合‘莎姐守未’专项行动,以‘三强化三确保’措施切实开展‘千手护蕾’专项行动,2024年以来,实现性侵留守女童案件零发生。”近日,大足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足区以全市“心·希望工程”品牌建设为统领,全面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儿童心理健康帮扶机制,不断汇聚儿童心理健康“暖流”,守护祖国的花儿向阳而生。 据了解,大足区在区级层面成立留守女童关心关爱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成立相应工作专班,细化工作措施,统筹推进各项任务。36名市管领导干部下沉到镇街督促指导“千手护蕾”相关工作。镇街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多跨协同、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建立留守女童定期排查、信息共享、部门联系帮扶、激励、督查考核等五项机制,明确关爱帮扶、打击侵害留守女童犯罪、防性侵教育等19项工作措施,已提供财政专项经费60余万元。 强化全面排查,确保精准识别。全面摸排父母均外出连续3个月以上或一方外出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未满16周岁的女童人员数量,建立留守女童的家庭、健康、监护等信息台账。充分发挥网格员、儿童社工、志愿者等基层力量,重点摸排情况。将排查数据提交教育部门核查比对,不一致的及时反馈镇街核实后再上报,经三轮摸排、大数据比对,确保不错一项、不漏一人。建立全区留守女童动态信息库,每月根据帮扶干部走访情况及时更新信息,实现民政、教育等部门信息共享。 强化关心关爱,确保帮扶实效。督促留守儿童父母签订两书两清单(监护人责任清单、监护人负面清单和监护人承诺书、委托监护责任书),累计签订15712份。建立97个区级部门对口帮扶27个镇街机制,205名机关干部累计走访7768人次,指导完成家书1680封,开展谈心谈话6754人次,与班主任或监护人交流6258次,完成微心愿1670个。排查涉未成年人安全隐患635个整治635个,涉未成年人案件同比大幅下降。 区法院: 深挖“无讼”内涵 让石刻会“说话” 大足区法院深入挖掘大足石刻“无讼”文化内涵,构建“三级联动”联调共治新格局,以石刻文化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实践,让陈列在中华大地上的世界文化遗产“活”起来,让精美的石刻在新时代“枫桥经验”大足实践中会“说话”。从牧牛图、古文孝经碑、猫鼠图等石窟造像中挖掘提炼出“慈、善、孝、义、廉”等德礼教化的治世思维,从经、史、子、集等传统典籍中搜寻“无讼之道”的价值追求,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基层社会治理和司法实践打开了广阔的创新空间。 首创“诉讼冷静”新理念。“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为激活石刻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和司法实践中的生命力,大足区法院创造性提出“诉讼冷静优先、冷静诉讼断后”的递进式社会治理理念,作为传统“无讼之道”的现代化表达。用理性思维的渗透、诉外职能的延伸、司法温度的感化,引导诉争群众冷静诉讼、理性诉讼、诚信诉讼,从根源上消减诉争双方的对抗情绪,提升对司法裁判的认可度、满意度。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在区级层面打造“一区一车一亭”,在镇街层面打造“一室一点一员”,着力构建“诉讼冷静”三级联动体系,推动更多基层法治力量向引导端和疏导端用力。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联合四川省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打造“资大文旅车载巡回法庭”,共建“资足无讼·跨域协作示范区”,推动“诉讼冷静”新理念“入圈入川”。 营造崇德向善新风尚。“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足区法院大力传承和发扬和合共生的文化理念和止于至善的治理理念,打造开放式、服务型法治文化阵地,潜移默化引导诉争群众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不断提炼和谐、和睦、大度、宽容、谦让、体谅等“和”文化元素,在诉讼冷静区、诉讼冷静亭、诉讼冷静室等区域全方位覆盖“慈、善、孝、义、廉”等文化标识,并加大对法院干警、诉讼冷静劝导员、代表委员等调解力量的“无讼文化”解纷培训力度,形成司法力量与社会力量的解纷合力,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让广大群众感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增强对“无讼”价值理念的认同。 区检察院: 聚焦民生热点 更好为民司法 “我平时自己做饭就简单‘对付’几口,现在和老伙计们常来社区食堂吃。这儿的菜品荤素搭配丰富,环境既干净又卫生,吃起来更放心了……”当大足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到学坝社区老年食堂开展“回头看”时,60多岁的王大爷说起社区老年食堂的规范化运营,竖起大拇指不断地称赞。 2024年6月,大足区检察院聚焦老年人、未成年人等重点人群的突出民生问题,深化特定群体权益保障,开展检护“夕阳红”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行动。 “操作人员没有佩戴帽子、留样柜里没有食品留样、找不到进货单……”针对走访社区老年食堂发现的未建立食品安全制度、未公示健康资格证书、未严格落实食品留样制度等问题,大足区检察院向相关行政部门制发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要求其履行对社区老年食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相关食品安全隐患,常态化做好社区老年食堂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法治宣传。 收到检察建议后,相关行政部门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开展社区老年食堂专项整治行动,督促落实“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为直接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制,扎实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培训,推动实施“网络厨房全覆盖”及智慧化管理。 保障消费者“探店”知情权、“千手护蕾”关爱留守女童、“支持起诉+法检联调”助力农民工起诉讨薪……大足区检察院找准做实司法为民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细化服务民生举措34项,办理涉民生类案件880件,运用法治力度提升民生温度。 区公安局: 警务融入社区 平安浸润人心 派出所在镇街综合办公(资料图) 2024年以来,大足区公安局实体化运行基础管控中心,通过《基础警务工作全流程管理实施方案》等规范流程,将社区警务事务划归“一个中心管基础、一个平台推应用、一张清单管任务、一套规范管流程”。这一模式让社区事务与社区警务深度融合,成为基层治理的强大支撑。 “大足区地广人多,警务资源分散,一旦发生复杂警情,单靠某一部门难以及时有效处置。”这是多年来基层警务工作的一大痛点。为破解这一难题,大足区公安局大胆创新,策动区委、区政府印发《大足区非警务警情联动处置改革实施方案》,将镇街基层治理指挥中心打造成非警务事项的“数字闸口”,派出所警力入驻镇街指挥大厅,开展24小时联勤值守,打通了业务流和数据流,实现了信息互通、工单互派、效果互显的高效协同模式。 “以前非警务事项与警务工作任务割裂,处置效率低。”镇街指挥中心试点负责人对记者说。这一机制运行以来,非警务事项联动处置达850余起,警力分工和任务分配更加精准,全区派出所110警情减少了三分之一,基层民警有了更多时间扎根社区,专注于重点警务工作。 与此同时,大足区公安局还建立了“TPTU(交巡警)+SWAT(特警)+COP(社区民警)”多跨联动处警机制,通过整合不同警种的优势,实现有警处警、无警巡逻的高效模式。2024年6月,龙水镇一女子跳河轻生,街面就近巡逻TPTU接到指令后火速抵达现场并下水施救,PTU(轻装特警)则同时赶赴现场协同救援、维护秩序,成功挽救女子生命。随后,COP与社区团队联合开展心理疏导,帮助轻生女子重新振作。多警种无缝协作的模式展现了警务联动的强大效能,确保街面警情处置快速、有序、高效。 在大足区,“邮我在”“木兰(南)姐姐”女警队等社区警务品牌,正成为警方在基层治理中的有力助手。以红星街区警务站为例,通过“警茶”门店与“好足e”微信小程序,招募5200多名群众加入社区警务团队。居民李大妈凭着巡逻时的一个细微观察,协助民警破获了多起入室盗窃案件,还被推荐为“大足好人”。创新“专业+机制+大数据”的新型社区警务运行模式,扎牢“派出所主防”基础,书写警务为民新篇章。2024年全区街面九类110警情同比下降40.36%,由矛盾纠纷引发的八类治安警情同比下降38.83%。 区司法局: 建设法治政府 推进依法行政 资大文旅车载巡回法庭送法下乡(资料图) 司法行政工作作为现代化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法治有着引领、规范和保障的基础性作用。近年来,大足区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时代大背景,从一体化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整体视角,不断深化法治领域的改革探索和务实实践,致力于为“加快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建强链接成渝的‘两高’桥头堡”的核心目标提供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建立领导干部“6+X”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党政主要负责人带头研究部署法治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法治政府建设等工作。持续开展领导干部任前宪法宣誓、宪法法律执行情况监督、法律知识“七进”等活动。 加强服务保障,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协作,签署司法行政领域合作协议,在执法监管、纠纷联调、公共法律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打造“大足政务服务”微信“指尖办”,全面落实117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试点措施,实施“市场准入异地同标”行动,成功创建第四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健全制度体系,推动行政权力阳光运行。开创政府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将政府合同管理纳入法治政府建设范畴,创新构建“磋商起草、内容审查、履约推进和备案监督”四大环节12项链条式制度体系,通过数字化应用推动合同全流程智能追踪。同步开发“党政机关法律事务管理”数字化应用,将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政府合同的合法性审查通过数智化平台实时流转,全面提升政府涉法事务规范办理效率。 胡长礼 通讯员 肖庆 杨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