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重庆将从七个方面 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时间: 2025-02-17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庞, 伊聆 阅读量:8618

本网讯(记者 唐孝忠)近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建设‘六区一高地’”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2025年重庆市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表示,我市将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以治水治气治土为牵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将排查整治范围向支流延伸,今年重点完成涪江、綦江、阿蓬江等5条重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累计建成30条美丽河湖、50条幸福河湖,让老百姓畅享水清岸绿的生态福利。强化重点领域协同治理和重点区域联防联控,完成4家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推动150家重点行业企业提升环保绩效等级,淘汰治理3.8万辆老旧车辆,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全面落实耕地分类管理措施,持续推进污染地块修复治理,切实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

以治废治塑为抓手,提质建设全域“无废城市”。推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有序推广竹木制品等塑料替代产品、完善废旧农膜有偿回收体系等,让更多固体废物“变废为宝”。到2025年底,将累计建成“无废城市细胞”4000个以上。

以治山治岸为基石,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今年,将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35万亩、国家储备林50万亩,持续发挥森林“绿色屏障”作用。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开展三峡库区危岩治理攻坚战,完成431处存量危岩隐患综合治理。

以治城治乡为重点,打造全市域整体大美风貌。将高水平建设山地特色生态之城,累计完成“两江四岸”治理70公里,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000万平方米。将高品质建设巴渝和美乡村,今年6月底前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完成500个行政村社环境整治,新建巴渝和美乡村达标村2000个以上。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统领,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开展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近零碳园区、近零碳公共机构试点建设,发展资源回收循环利用产业;实现“长江绿融通”系统与“绿效码”互联互通,力争绿色贷款余额突破10000亿元。

以改革创新为突破,重塑超大城市“大综合一体化”生态治理系统。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迭代升级生态环保数字化平台,拓展“巴渝治水”“巴渝治气”“巴渝治废”等重点应用实战成果,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监测网。

以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为契机,着力提升生态环境问题管控效能。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打表推进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任务,集中攻克和解决一批成因复杂的重点难点问题。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今年重庆将从七个方面 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本网讯(记者 唐孝忠)近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建设‘六区一高地’”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2025年重庆市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表示,我市将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以治水治气治土为牵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将排查整治范围向支流延伸,今年重点完成涪江、綦江、阿蓬江等5条重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累计建成30条美丽河湖、50条幸福河湖,让老百姓畅享水清岸绿的生态福利。强化重点领域协同治理和重点区域联防联控,完成4家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推动150家重点行业企业提升环保绩效等级,淘汰治理3.8万辆老旧车辆,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全面落实耕地分类管理措施,持续推进污染地块修复治理,切实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

以治废治塑为抓手,提质建设全域“无废城市”。推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有序推广竹木制品等塑料替代产品、完善废旧农膜有偿回收体系等,让更多固体废物“变废为宝”。到2025年底,将累计建成“无废城市细胞”4000个以上。

以治山治岸为基石,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今年,将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35万亩、国家储备林50万亩,持续发挥森林“绿色屏障”作用。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开展三峡库区危岩治理攻坚战,完成431处存量危岩隐患综合治理。

以治城治乡为重点,打造全市域整体大美风貌。将高水平建设山地特色生态之城,累计完成“两江四岸”治理70公里,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000万平方米。将高品质建设巴渝和美乡村,今年6月底前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完成500个行政村社环境整治,新建巴渝和美乡村达标村2000个以上。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统领,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开展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近零碳园区、近零碳公共机构试点建设,发展资源回收循环利用产业;实现“长江绿融通”系统与“绿效码”互联互通,力争绿色贷款余额突破10000亿元。

以改革创新为突破,重塑超大城市“大综合一体化”生态治理系统。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迭代升级生态环保数字化平台,拓展“巴渝治水”“巴渝治气”“巴渝治废”等重点应用实战成果,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监测网。

以做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为契机,着力提升生态环境问题管控效能。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打表推进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任务,集中攻克和解决一批成因复杂的重点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