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法行政戒毒领域,诸多难题横亘在戒毒人员回归正常生活的道路上。戒毒人员群体存在病残多、病情重、文化程度低,且吸毒类型交叉复杂的状况,这些问题都给场所安全风险隐患管控带来了很大挑战。面对困境,重庆市戒毒管理局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深入推进“管教医”一体化融合发展,为戒毒工作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也为戒毒人员点亮了重生的希望之光。 构建“三协同” 夯实一体化根基 “管教医”一体开展日常研判 张宇 摄 为让“管教医”一体化发展扎实落地,重庆市戒毒管理局以构建“三协同机制”为关键突破口,确保了工作组织有序、推进有力。 决策协同,凝聚发展合力。在重庆司法行政戒毒工作体系中,一套“党委领导、所政牵头、医教配合”的决策协同机制正高效运转。局、所两级党委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针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共同寻找解决之道。一旦涉及“管教医”的重大事项,主要领导亲自跟进、督导,全力保障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为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研判协同,筑牢安全防线。局每月、所每周组织安全形势研判会,大队每日组织开展队情研判,共同梳理潜在风险。通过协同开展安全排查,建立隐患台账。结合“885”考核体系和季度赛马比拼,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推动工作稳步前行。 应急协同,提升处置能力。重庆市戒毒管理局充分借助与医联体、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优势,搭建所地联动工作机制。精心设计应急处置盲演科目,以此检验“管教医”协同应急处置能力。在一次次的实践演练中,不断修订完善“管教医”一体融合工作应急预案并汇编成册,增强应急处置质效。 嘉陵强制隔离戒毒所曾上演过一场惊心动魄却又温暖人心的救援行动。戒毒人员康某长期受心血管慢性疾病困扰,健康状况不佳。大队通过每日队情研判,将其列入重点关注名单,并借助医联体资源,建立起所地联动机制,定期为其安排巡诊、会诊。当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医生发现康某指标异常,疑似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疾病,有猝死风险时,该场所迅速启动决策协同机制,所政管理和生活卫生部门紧密配合,立即将康某送往医院救治。与此同时,民警第一时间联系上康某的家属,告知康某的病情,并精心制定了医院陪护方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化解危机,守护了康某的生命健康。 推行“三下沉” 激活基层新动能
为了让基层基础建设更加稳固,重庆市戒毒管理局以推行“三项举措”为切入点,大力推动“管教医”一体融合发展在基层开花结果。 管理警力下沉,强化一线管控。在重庆司法行政各戒毒场所,《大队值班一日管理流程》和网格化管理得到了严格落实。通过优化戒毒场所机构设置和科级领导职数配备,机关工作人员数量减少,更多警力充实到了基层一线。目前,基层一线见警率保持在75%以上,管理力量真正在基层扎下了根。 医务力量下沉,保障健康需求。在各戒毒场所,医疗服务形成了“四点联动”模式,即大队巡诊点、车间坐诊点、医疗中心诊疗点、重危人员专管点紧密配合。同时,各戒毒场所还积极延伸服务触角,每月深入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指导站,为更多有需要的人送去医疗关怀,实现了戒毒医疗100%全覆盖。 师资力量下沉,助力心理康复。在戒治一线,每个大队均配备2名专业的兼职心理咨询师,他们实行分队承包责任制,定期开展心理教育、咨询,以及团体辅导、心理异常筛查及危机干预等工作,有效干预率达100%,为戒毒人员的心理康复注入了强大动力。 涪陵强制隔离戒毒所积极推进驻队医疗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诊疗方案和工作管理规定,设立驻队医疗点,驻队医生每日坐诊,夜间留队待命,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南岸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首创医生送诊服务制,推行“1+2”戒治医疗模式,不仅坚持包队管理责任制和医护巡诊随访制,形成从诊断到治疗的闭环诊疗体系,还建立了病患研判制度和专科联盟,对重点病人实行三级综合医疗责任制,全方位守护她们的健康。 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建立医生包队责任制,设置多个医疗点并配备齐全的急救设备。同时,加大对基层民警急救员资质的培训力度,自创“心理健康AI智能分析系统”,通过数字赋能心理工作,一旦发现异常情况,便及时开展情绪管理训练、团体心理辅导等工作,全方位呵护未成年戒毒人员的身心健康。 聚焦“三个一” 实现精准化管理 重庆市戒毒管理局紧紧围绕提高基层基础工作质效这一核心,聚焦“三个一”,努力实现对戒毒人员的精细化管理。 信息“一键直达”,打破数据壁垒。如今,在重庆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戒毒人员的信息数据实现了全面共享。局、所“管教医”部门都能通过便捷的数字渠道,实时掌握戒毒人员的日常表现、思想动态及身体状况。同时,这些信息还被纳入民警个别教育及“四知道”考核内容,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风险“一览无余”,分级分类管控。重庆司法行政戒毒系统统一制定了“管教医”重危、重点、普通“三色”风险等级标准,根据不同等级,明确相应的管控措施。针对每一位风险人员,都建立专门档案,安排专人负责。各部门之间密切联动,针对不同风险状况,采取精准有效的管控手段,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更新重危重点人员数据库,确保风险管控万无一失。 管护“一人一策”,定制专属方案。对于重危重点人员,重庆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实行全周期、全链条的跟踪管理。按照“一人一策、因人施策”原则,为他们量身定制综合管控方案。比如,根据戒毒人员的疾病类别,精心设置“购物清单”,合理安排饮食;将年龄较大、患病较重的戒毒人员床位安排在下铺,在生活的点滴中给予关怀照顾,助力他们身心早日康复。 西山坪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戒毒人员钟某,一直担心未成年的女儿得不到妥善照管和教育,情绪低落,戒治表现也很消极。了解情况后,民警多次前往钟某所在辖区派出所、社区走访。心理咨询师及时跟进为其进行心理疏导,管理科民警也对钟某开展了戒毒法律法规宣讲,引导其正确认识处境。同时,民警积极联系场所医务人员,帮助解决其母亲的现实困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钟某心中的顾虑被彻底打消,重新燃起了戒治信心。 渝北教育矫治所的戒毒人员蒋某以患病为由逃避强制隔离戒毒未果,入所后多次不服管理。民警针对其身体和心理问题,联合医院开展会诊和心理危机干预,深入开展谈话教育,耐心倾听他的心声,解开他的心结。在民警的关怀下,蒋某深受感动,逐渐转变态度,积极投入戒治当中。 着眼“三提升” 锻造过硬队伍 组织民警开展医疗急救培训 冉世明 摄 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戒毒工作需求,重庆市戒毒管理局聚焦实战实训,着眼“三提升”,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民警队伍。 组织大培训,提升业务水平。全系统积极拓宽培训渠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民警参加各类综合培训。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学习,民警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目前,场所医务人员已全部纳入市级培训范围,全科医生获证率和取得戒毒医疗服务资质率均达到100%,为戒毒医疗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开展大练兵,提升实战技能。重庆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建立了以“管教医”为主要内容的大练兵长效机制,将执法执勤、应急处置、警体技能、个别教育、紧急救护等作为重点练兵项目。通过常态化实战练兵,不断提升民警的综合素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戒毒人员急救能力培训方面,截至2024年年底,成功实现民警参加急救培训率达100%、急救员资质获证率50%的目标。 实施大锤炼,提升队伍素质。按照《全市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基层基础建设年”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全系统以“5+5+5”体系为指引,着力培养一支“三懂四会五能”的复合型民警队伍。通过一系列实践锻炼,让民警既能熟练掌握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又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会执法执勤、会现场管理、会因人施教、会紧急救护,并且具备发现问题、处置突发事件、教育转化危顽人员、化解矛盾纠纷、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江北强制隔离戒毒所积极探索练兵新模式,建立了管理执法、教育矫治、生卫医疗和警体技能“四类”教官团队,在所内打造多个“练兵角”,形成富有特色的“134+N”练兵体系,有力推动实战大练兵活动取得实效。 万州强制隔离戒毒所完善“内出外进”双向培训机制,持续提升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此外,还注重内部人才培养,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及学习分享交流活动,有效提升了民警医生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表达能力。 北碚强制隔离戒毒所邀请医院专家到所开展应急技能培训,专家不仅详细讲解急救常识,还现场演示心肺复苏、意外伤害处理等急救操作。全体参训民警通过分组实践操作,在专家的指导下逐一进行考核,最终均取得了急救证书,应急处置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重庆市戒毒康复所将红色教育、党纪学习教育、廉政警示教育融入日常工作。依托戒毒医院,通过集中轮训、岗位实训、笔试促训和考核验训等多种方式,组织民警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和实践操作,不断强化民警的应急处置能力,打造出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戒毒民警队伍。 近年来,重庆市戒毒管理局通过深入推进“管教医”一体化融合发展,在制度建设、基层赋能、精准管理和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都收获了累累硕果。未来,重庆司法行政戒毒系统还将继续秉持初心,持续深化这一创新模式,不断探索前行,为全市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帮助更多戒毒人员摆脱毒瘾的束缚,顺利回归社会,开启全新的人生篇章。 重庆市戒毒管理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