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味道

时间: 2025-03-07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庞, 伊聆 阅读量:8987

◎ 徐光惠

不知从哪天起,楼下新开了一家小炒店,店名叫“妈妈的味道”。我一下被店名吸引,倍感亲切,每次经过,我都忍不住多看几眼。

那天,我和爱人走进了这家小炒店,想要尝尝这“妈妈的味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味道。店不大,仅十多平米,几张桌椅样式简单,没有上过油漆,四方桌长条凳,摆放整齐,干净卫生,菜单上写着各种家常小炒的菜名和价目表。

店主是一对衣着朴素的小夫妻,三十来岁,男的掌厨,女的倒茶上菜。我们点了三道菜:蒜苗炒回锅肉、麻婆豆腐、酸菜粉丝汤。眨眼工夫,菜就上了桌,色香扑鼻让人垂涎。

我最近长胖了好几斤,本打算瘦身减肥,但也没能抗拒美食的诱惑,忍不住大快朵颐。回锅肉肥而不腻,蒜苗清香扑鼻,麻婆豆腐麻辣爽滑,酸菜粉丝汤酸辣可口,像极了小时候妈妈做的味道。

趁女主人空闲,我好奇地问她:“味道不错,你们怎么想起取这个店名呢?”

女主人笑了笑说:“我不是本地人,几年前在广州打工和老公认识,我们结婚后就留在了重庆大足,由于回去一趟太远,过年才能回家一次,我想念家乡的父母亲人,特别想念妈妈做的饭菜。老公学过厨师,便开了这家小店,并取名‘妈妈的味道’,让很多像我一样远离家乡的儿女,也能尝到妈妈的味道。”

听了她的话,我不由想起了小时候,每天到开饭的时候,当妈妈把锅盖一掀开,屋子里顿时香气四溢,馋得我们直流口水。妈妈轻柔地喊一声:“拿碗拿筷子,吃饭啰!”我们就像饿急了的小馋猫,挤上桌子抓起筷子,把香喷喷的饭菜夹进嘴里,一阵狼吞虎咽,所有烦恼都烟消云散。

那时候,家里生活条件差,粮食常常不够吃,母亲便给我们做南瓜粥、炒豆角、熬绿豆汤。那些吃不完的豇豆、辣椒、萝卜经了母亲的手,挑拣、淘洗、刀切、腌制,一道道繁杂的工序之后,就变成了风味独特的腌菜。

母亲埋着头,蹲在地上,双手握着菜刀,认真地切着红辣椒,“笃笃笃”的声音极富节奏感。刺鼻的辣椒味散开,母亲的眼睛被刺得泪水直流,她眯缝着眼,将红辣椒切碎剁成末后,里面倒入白酒,放入豆瓣、盐巴和花椒,搅拌均匀后,装进坛子里密封好。十天半月后,一坛香喷喷的豆瓣酱就做好可以吃了,用来当作炒菜用的佐料或是下饭菜,红通通的,香香辣辣,味道简直绝了。

院子里的窗户、竹竿上,挂满了母亲晾晒的豇豆、萝卜条,晒干后做成豇豆干和风吹萝卜干,用来烧肉或是炖肉汤。萝卜干用来炖腊肉汤,吃起来鲜香软嫩,别有一番风味。尤其是母亲做的豇豆干烧肉,味道尤其鲜美,肉香夹杂着豆香,肥而不腻,让我们大快朵颐,百吃不厌。

爸爸偶尔会去小河里钓回来的小鱼小虾,妈妈就用来油炸,炸得油亮金黄,外焦里嫩。稍大点的鲫鱼就做成红烧鱼,先把鱼在锅里油炸一遍,时间不宜太久炸得不能太焦,再放入豆瓣、泡椒一起焖烧,味道酸辣可口,舀几勺鱼汤泡饭更是鲜香无比,可以连吃两碗饭。

在童年的记忆中,妈妈会做很多好吃的菜,炝炒土豆丝、红烧鲫鱼、肉末茄子、粉蒸排骨、酸菜粉丝汤,就连最简单的泡菜,经过妈妈的巧手也变成了一道可口的下饭菜。

我最喜欢的一道菜是妈妈炒的回锅肉。那时,周末才打一次牙祭,回锅肉便成了我们家改善生活的一道菜。妈妈一早去市场上买回两斤肥瘦相间的猪肉,洗净后煮熟,切成肉片放进锅里爆炒,加上豆瓣、酱油、蒜苗等佐料一起炒,一盘喷香油亮的回锅肉就出锅了。我们年纪小不懂事,一块肉接着一块肉夹进嘴里,生怕吃完了。爸爸妈妈看着我们的馋样说:“慢点吃,别噎着。”吃着香喷喷的回锅肉,我们像过节一样开心。

简陋的老屋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头挨着头,边吃边笑,温馨而幸福。那段艰难的岁月,正是母亲种下的那些不起眼的菜蔬,让我们免受饥饿,清贫的日子变得有了些许滋味,简单而快乐。

天底下最最好吃的美味,就是妈妈做的饭菜,让我们忘却了艰难岁月的困苦,在妈妈的味道里,我们一天天长大。后来,离开家、离开父母去到遥远的异乡,时常想起妈妈做的饭菜,想起那道回锅肉。每次回家,妈妈都会亲自下厨忙前忙后,做上一桌子好吃的饭菜,让我们尝到久违的妈妈的味道,那么亲切那么温暖。

这一生,无论身在何处,无论我们走多远,都无法删除和改变那份美好的回忆,忘不了的永远是妈妈的味道,妈妈做的饭菜吃了一辈子,总也吃不够、吃不厌,那味道暖心又暖胃,饱含了亲情和牵挂,那是家的味道、爱的味道,温暖而绵长,融入在一餐一饭里,伴我们走过生命的春秋冬夏。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妈妈的味道

◎ 徐光惠

不知从哪天起,楼下新开了一家小炒店,店名叫“妈妈的味道”。我一下被店名吸引,倍感亲切,每次经过,我都忍不住多看几眼。

那天,我和爱人走进了这家小炒店,想要尝尝这“妈妈的味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味道。店不大,仅十多平米,几张桌椅样式简单,没有上过油漆,四方桌长条凳,摆放整齐,干净卫生,菜单上写着各种家常小炒的菜名和价目表。

店主是一对衣着朴素的小夫妻,三十来岁,男的掌厨,女的倒茶上菜。我们点了三道菜:蒜苗炒回锅肉、麻婆豆腐、酸菜粉丝汤。眨眼工夫,菜就上了桌,色香扑鼻让人垂涎。

我最近长胖了好几斤,本打算瘦身减肥,但也没能抗拒美食的诱惑,忍不住大快朵颐。回锅肉肥而不腻,蒜苗清香扑鼻,麻婆豆腐麻辣爽滑,酸菜粉丝汤酸辣可口,像极了小时候妈妈做的味道。

趁女主人空闲,我好奇地问她:“味道不错,你们怎么想起取这个店名呢?”

女主人笑了笑说:“我不是本地人,几年前在广州打工和老公认识,我们结婚后就留在了重庆大足,由于回去一趟太远,过年才能回家一次,我想念家乡的父母亲人,特别想念妈妈做的饭菜。老公学过厨师,便开了这家小店,并取名‘妈妈的味道’,让很多像我一样远离家乡的儿女,也能尝到妈妈的味道。”

听了她的话,我不由想起了小时候,每天到开饭的时候,当妈妈把锅盖一掀开,屋子里顿时香气四溢,馋得我们直流口水。妈妈轻柔地喊一声:“拿碗拿筷子,吃饭啰!”我们就像饿急了的小馋猫,挤上桌子抓起筷子,把香喷喷的饭菜夹进嘴里,一阵狼吞虎咽,所有烦恼都烟消云散。

那时候,家里生活条件差,粮食常常不够吃,母亲便给我们做南瓜粥、炒豆角、熬绿豆汤。那些吃不完的豇豆、辣椒、萝卜经了母亲的手,挑拣、淘洗、刀切、腌制,一道道繁杂的工序之后,就变成了风味独特的腌菜。

母亲埋着头,蹲在地上,双手握着菜刀,认真地切着红辣椒,“笃笃笃”的声音极富节奏感。刺鼻的辣椒味散开,母亲的眼睛被刺得泪水直流,她眯缝着眼,将红辣椒切碎剁成末后,里面倒入白酒,放入豆瓣、盐巴和花椒,搅拌均匀后,装进坛子里密封好。十天半月后,一坛香喷喷的豆瓣酱就做好可以吃了,用来当作炒菜用的佐料或是下饭菜,红通通的,香香辣辣,味道简直绝了。

院子里的窗户、竹竿上,挂满了母亲晾晒的豇豆、萝卜条,晒干后做成豇豆干和风吹萝卜干,用来烧肉或是炖肉汤。萝卜干用来炖腊肉汤,吃起来鲜香软嫩,别有一番风味。尤其是母亲做的豇豆干烧肉,味道尤其鲜美,肉香夹杂着豆香,肥而不腻,让我们大快朵颐,百吃不厌。

爸爸偶尔会去小河里钓回来的小鱼小虾,妈妈就用来油炸,炸得油亮金黄,外焦里嫩。稍大点的鲫鱼就做成红烧鱼,先把鱼在锅里油炸一遍,时间不宜太久炸得不能太焦,再放入豆瓣、泡椒一起焖烧,味道酸辣可口,舀几勺鱼汤泡饭更是鲜香无比,可以连吃两碗饭。

在童年的记忆中,妈妈会做很多好吃的菜,炝炒土豆丝、红烧鲫鱼、肉末茄子、粉蒸排骨、酸菜粉丝汤,就连最简单的泡菜,经过妈妈的巧手也变成了一道可口的下饭菜。

我最喜欢的一道菜是妈妈炒的回锅肉。那时,周末才打一次牙祭,回锅肉便成了我们家改善生活的一道菜。妈妈一早去市场上买回两斤肥瘦相间的猪肉,洗净后煮熟,切成肉片放进锅里爆炒,加上豆瓣、酱油、蒜苗等佐料一起炒,一盘喷香油亮的回锅肉就出锅了。我们年纪小不懂事,一块肉接着一块肉夹进嘴里,生怕吃完了。爸爸妈妈看着我们的馋样说:“慢点吃,别噎着。”吃着香喷喷的回锅肉,我们像过节一样开心。

简陋的老屋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头挨着头,边吃边笑,温馨而幸福。那段艰难的岁月,正是母亲种下的那些不起眼的菜蔬,让我们免受饥饿,清贫的日子变得有了些许滋味,简单而快乐。

天底下最最好吃的美味,就是妈妈做的饭菜,让我们忘却了艰难岁月的困苦,在妈妈的味道里,我们一天天长大。后来,离开家、离开父母去到遥远的异乡,时常想起妈妈做的饭菜,想起那道回锅肉。每次回家,妈妈都会亲自下厨忙前忙后,做上一桌子好吃的饭菜,让我们尝到久违的妈妈的味道,那么亲切那么温暖。

这一生,无论身在何处,无论我们走多远,都无法删除和改变那份美好的回忆,忘不了的永远是妈妈的味道,妈妈做的饭菜吃了一辈子,总也吃不够、吃不厌,那味道暖心又暖胃,饱含了亲情和牵挂,那是家的味道、爱的味道,温暖而绵长,融入在一餐一饭里,伴我们走过生命的春秋冬夏。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