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解码全国三八红旗集体、重庆市第一看守所的温情与创新

时间: 2025-03-10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庞, 伊聆 阅读量:8635

3月初,春日的阳光洒进重庆市第一看守所的高墙,几名女警正手把手教在押人员编织中国结,彩线在指尖缠绕,仿佛在编织新生。

这里是重庆市唯一的女子看守所,女性民警占比84.8%。她们用刚毅筑起安全防线,用柔情唤醒迷失灵魂,实现了连续29年安全无事故,收到出所人员感谢信、锦旗100余次,先后荣获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公安监管部门法治文明监所建设成效突出单位等荣誉,近日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安全防控 科技赋能下的生命守护

“监所安全无小事。”这是管教民警袁琼常挂在嘴边的话。2024年10月,在押人员张某突发疾病晕倒,监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依托“常驻+远程+临诊”医疗模式,5分钟内对接协作医院专家远程会诊,挽救生命于分秒之间。

这一模式自2014年创新推行以来,已累计远程会诊300余人次,处置急诊11例,实现“小病不出区、非危重不出所”。

“谈话录音终端设备”是管教民警分析在押人员心理活动的秘密武器。管教民警黎金妮在对重点人员李某的谈心谈话录音回放中,发现“家里人不再需要我”这句话高频出现。

民警们通过言语心理分析,认为李某存在安全风险,遂立即联动监巡岗对其实施定屏观察,监控发现李某常在监室角落发呆、偷偷抹眼泪。

随着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心理疏导、管教民警加大谈心频次,李某逐渐解开了心结。最近,她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曾经以为你们不再需要我,管教的开导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我要重新振作,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监所安全是底线,更是生命线。”这句话刻在每一位民警心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监管形势,她们组织对押解转送、安全管理、防灾减灾、公共卫生等4类10余项应急预案进行完善,制定《出所就医岗位实战指引》,提升安全防范能力。她们以科技赋能监所安全,实现智慧防控、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指导的有机融合。

教育感化 以柔情叩开心门

“每个灵魂都值得被温柔以待。”管教民警姚思竹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这句话。她曾为在押人员卢某理发,这个曾被遗弃的孤儿初入监所时浑身邋遢、沉默寡言。姚思竹以姐姐般的关怀,一点点叩开她的心门。

过生日时,卢某接过生日蛋糕时哽咽道:“这是我第一次过生日。”如今,她多次现身说法,主动开导其他在押人员。

结合羁押对象全部为女性的特点,重庆市第一看守所坚持打造看守所法治文明窗口形象,她们积极探索女性在押人员教育感化良方,创新在押人员管理教育机制,建立适合女性在押人员的“124”管理制度,切实提升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针对女性在押人员,他们突出以文润心的“文化种子”、崇德向善的“心灵种子”、遵规守纪的“守法种子”、积极向上的“阳光种子”、知行合一的“文明种子”的“播撒五颗种子”教育,通过举办集体生日、书画比赛等活动,实施“情暖高墙少年、帮教回归社会”关爱项目,教育感化挽救来到看守所的每一名在押人员。

权益保障 法治阳光普照高墙内每个角落

“保障权利,更要守护尊严。”管教民警廖晓华被年轻在押人员唤作“廖妈”。她为叛逆少女定制学习课表,用“猜字谜”“背古诗”点燃她们的学习热情。

在重庆市第一看守所,从起床、穿衣、吃饭到健康巡查,“以人为本”的理性文明执法理念融入了她们工作中的点点滴滴。管教民警们为70岁肠胃虚弱的在押人员延长蒸饭时间;为肠梗阻患者配送稀饭蒸蛋。她们为女性在押人员夏日熬金银花茶,冬日煮防感冒中药,四季食谱由营养专家精心设计。她们为女性在押人员提供贴心的“女性生理关怀礼包”,推行“智慧代购宝”服务,以“亲属代付+网上购物”模式完全替代传统“现金代管+物品代购”模式。她们开通在押人员约见驻所检察官绿色通道,与重庆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合作,为有需要的在押人员提供专业法律援助服务,让法治的公平正义之光照进高墙内的每个角落。

29年安全无事故、千余名在押人员重获新生——数字背后,是女警们作为妻子、母亲、女儿的多重角色下,以柔肩扛起使命的坚守。她们用科技锻造铜墙铁壁,用文化播撒重生火种,用细节诠释法治温度。

记者 李亚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解码全国三八红旗集体、重庆市第一看守所的温情与创新

3月初,春日的阳光洒进重庆市第一看守所的高墙,几名女警正手把手教在押人员编织中国结,彩线在指尖缠绕,仿佛在编织新生。

这里是重庆市唯一的女子看守所,女性民警占比84.8%。她们用刚毅筑起安全防线,用柔情唤醒迷失灵魂,实现了连续29年安全无事故,收到出所人员感谢信、锦旗100余次,先后荣获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公安监管部门法治文明监所建设成效突出单位等荣誉,近日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安全防控 科技赋能下的生命守护

“监所安全无小事。”这是管教民警袁琼常挂在嘴边的话。2024年10月,在押人员张某突发疾病晕倒,监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依托“常驻+远程+临诊”医疗模式,5分钟内对接协作医院专家远程会诊,挽救生命于分秒之间。

这一模式自2014年创新推行以来,已累计远程会诊300余人次,处置急诊11例,实现“小病不出区、非危重不出所”。

“谈话录音终端设备”是管教民警分析在押人员心理活动的秘密武器。管教民警黎金妮在对重点人员李某的谈心谈话录音回放中,发现“家里人不再需要我”这句话高频出现。

民警们通过言语心理分析,认为李某存在安全风险,遂立即联动监巡岗对其实施定屏观察,监控发现李某常在监室角落发呆、偷偷抹眼泪。

随着专业心理咨询师定期心理疏导、管教民警加大谈心频次,李某逐渐解开了心结。最近,她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曾经以为你们不再需要我,管教的开导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我要重新振作,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监所安全是底线,更是生命线。”这句话刻在每一位民警心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监管形势,她们组织对押解转送、安全管理、防灾减灾、公共卫生等4类10余项应急预案进行完善,制定《出所就医岗位实战指引》,提升安全防范能力。她们以科技赋能监所安全,实现智慧防控、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指导的有机融合。

教育感化 以柔情叩开心门

“每个灵魂都值得被温柔以待。”管教民警姚思竹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这句话。她曾为在押人员卢某理发,这个曾被遗弃的孤儿初入监所时浑身邋遢、沉默寡言。姚思竹以姐姐般的关怀,一点点叩开她的心门。

过生日时,卢某接过生日蛋糕时哽咽道:“这是我第一次过生日。”如今,她多次现身说法,主动开导其他在押人员。

结合羁押对象全部为女性的特点,重庆市第一看守所坚持打造看守所法治文明窗口形象,她们积极探索女性在押人员教育感化良方,创新在押人员管理教育机制,建立适合女性在押人员的“124”管理制度,切实提升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针对女性在押人员,他们突出以文润心的“文化种子”、崇德向善的“心灵种子”、遵规守纪的“守法种子”、积极向上的“阳光种子”、知行合一的“文明种子”的“播撒五颗种子”教育,通过举办集体生日、书画比赛等活动,实施“情暖高墙少年、帮教回归社会”关爱项目,教育感化挽救来到看守所的每一名在押人员。

权益保障 法治阳光普照高墙内每个角落

“保障权利,更要守护尊严。”管教民警廖晓华被年轻在押人员唤作“廖妈”。她为叛逆少女定制学习课表,用“猜字谜”“背古诗”点燃她们的学习热情。

在重庆市第一看守所,从起床、穿衣、吃饭到健康巡查,“以人为本”的理性文明执法理念融入了她们工作中的点点滴滴。管教民警们为70岁肠胃虚弱的在押人员延长蒸饭时间;为肠梗阻患者配送稀饭蒸蛋。她们为女性在押人员夏日熬金银花茶,冬日煮防感冒中药,四季食谱由营养专家精心设计。她们为女性在押人员提供贴心的“女性生理关怀礼包”,推行“智慧代购宝”服务,以“亲属代付+网上购物”模式完全替代传统“现金代管+物品代购”模式。她们开通在押人员约见驻所检察官绿色通道,与重庆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合作,为有需要的在押人员提供专业法律援助服务,让法治的公平正义之光照进高墙内的每个角落。

29年安全无事故、千余名在押人员重获新生——数字背后,是女警们作为妻子、母亲、女儿的多重角色下,以柔肩扛起使命的坚守。她们用科技锻造铜墙铁壁,用文化播撒重生火种,用细节诠释法治温度。

记者 李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