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区宏康浩宇小区的家庭教育工作室内,16岁的芳芳正带着社区里的弟弟妹妹们诵读家庭教育促进法。谁能想到,这个落落大方的“普法小讲师”一年前还混迹在社会流浪人员中,被辖区派出所纳入重点关注名单。她的改变始于一场特殊的“家庭会诊”——璧山区法院玲玲工作室联合妇联、教委、学校、社区启动橙色预警干预,以法治温情融化家庭教育坚冰。 说起玲玲工作室,这是璧山区法院打造的以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为核心使命的专业化司法服务平台,由“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璧山区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王玲玲牵头,联合其他资深法官、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多领域专业人员组成,通过持续构建完善集家庭教育指导、心理疏导、帮扶教育、社会救助、普法宣传等于一体的司法综合服务体系,为未成年人提供全方位、柔性化、创新性司法保障与权益维护。 “家庭诊疗”背后的分级密码 2023年3月,玲玲工作室负责人王玲玲法官接到社区楼栋网格员紧急报告:单亲家庭的芳芳再次离家出走,因为小偷小摸还被带去了派出所。这已是芳芳第三次离家出走了。 工作室立即启动“三色预警”响应机制:蓝色家校联络卡、橙色监护干预、红色司法处置。针对芳芳家庭呈现的“监护缺位+亲子关系断裂”症状,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社区主任、王玲玲组成“诊疗团”,在72小时内展开立体干预。 “不是孩子需要‘治病’,而是家庭教育生了病。”王玲玲翻出芳芳父亲签署的《家庭教育责任承诺书》,上面详细记录着干预方案:每天与孩子进行15分钟有效沟通,每周参加“家长智慧”课程,每月参加社区亲子活动。 同时,几家单位共同为芳芳定制“帮扶教育计划”,学校组织班级为芳芳过集体生日;法院“家庭教育服务站”为芳芳培养爱好;街道为芳芳的爸爸提供工作机会,帮助其成为了小区的一名保安,可以更好地照顾芳芳;社区安排退休教师提供学业帮扶。怎样做个好爸爸、怎样好好说话、如何让家更温暖……每一次沟通交流,都让芳芳和爸爸对家的理解更深刻,父女俩的关系更融洽了。 “家网融合”织就防护网 玲玲工作室墙上的“家校社司协同作战图”引人注目。横向贯通教委、妇联、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纵向建立“网格排查——学校预警——司法介入——专业支撑—跟踪回访”五级响应链。这套机制背后是87名“护未观察员”织就的防护网。 “过去靠个案推动,现在用机制预防。”工作室创新研发“家庭教育健康度评估指标体系”,通过6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对家庭进行“体检分级”。 对于评估结果在60分以下的家庭,自动触发分级干预程序:法治副校长入校指导、家庭教育指导站定点帮扶、司法机关出具《家庭教育指导令》。 该机制运行以来,2024年辖区内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与2023年相比分别下降24.76%、35.61%。 从“问题干预”到“幸福培育” 在“正则刺绣”法治课程班上,曾收到《家庭教育指导令》的刘女士正和女儿制作法治主题刺绣。 “原来总觉得教育是家务事,现在明白更是法律事。”其女儿的转变印证着工作室的理念升级——将刚性约束转化为柔性引导,让法治教育浸润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 “玲玲模式”也正在逐渐形成品牌矩阵:“亲子法治研学”覆盖辖区所有中小学,“家庭法治文化节”吸引数千名家长参与,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法院落地生根……更令人欣喜的是,18名像芳芳这样的“回航少年”组成了“法治传声筒”志愿队,用亲身经历唤醒更多家庭的责任意识。“每一株幼苗都值得三十七度的守护”。当家庭教育的“家事”真正成为“国事”,司法保护便不再只是最后防线,而是化作滋润心田的法治春雨,在春风化雨中守护向阳花开。 “工作室秉持‘以心护心 以爱育蕾’的理念,聚焦未成年人成长需求,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贯穿审判执行、判后帮教、社会治理、家庭教育指导和普法宣传全过程,打造‘预防——保护——赋能’三位一体‘护未’模式。”璧山区法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在王玲玲法官牵头努力下,60多名涉罪未成年人回归正常生活,关爱帮扶的100余名受侵害儿童走出阴霾,创建的“小法槌”模拟法庭品牌深受未成年人的喜爱。 接下来,该工作室将进一步聚焦未成年成长问题和困境,用心守护儿童青少年健康福祉,尽力让每一份纯真不被阴霾遮蔽。 记者 杨雪 通讯员 田庆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