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警方“女警守妇”小屋,凭实力为女性权益保驾护航

时间: 2025-03-28 来源: 重庆法治报 编辑: 程迷静 阅读量:8488

“王姐,你听说了吗?咱社区新来了支‘娘子军’,专门帮受欺负的妇女撑腰!”清晨的菜市场里,李阿姨拎着刚买的芹菜,神秘兮兮地拉住邻居。

“怎么不知道!前天楼上小两口吵架动手,不到十分钟就来了几个女警,三言两语就把那醉汉镇住了!”王姐边说边比划,“领头的那个陈所长,还给小芳塞了张‘护身符’!”

今年1月,万盛经开区万东派出所党支部坚持党建统领,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立由4名党员女民警牵头、9名女警成团的“女警守妇”小屋,以各类案事件中受到侵害的妇女儿童为服务对象,通过联动化帮扶、跟进式服务、追踪式回访,辖区家庭纠纷、家暴类警情逐日下降。她们用春风化雨般的细腻与滴水穿石的坚韧,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篇章。

雷霆出击,力保家暴女性权益

走进“女警守妇”小屋办公室,档案柜里的“五色档案”格外醒目——16个档案盒按危险等级标注不同颜色,每个都装着受害女性的自述视频、心理评估报告和个性化保护方案。

“家暴不是家务事!”民警陈瑶随手翻开一份红色档案,“此案当事人被家暴了8年,直到她孩子高考后才偷偷找到了我们……”

这支平均年龄30岁的队伍,人人都有三重身份:时刻收集施暴者家暴证据,切实维护受害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执行者”;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能用手语与聋哑受害者沟通的“心理疏导员”;整理出12家爱心企业名单,为受害者提供免费技能培训的“生活重建师”。

数据显示,自“女警守妇”小屋成立以来,辖区家暴警情同比下降36.32%,求助咨询量却上升52.61%,更多沉默的受害者开始勇敢发声。

“以前觉得家丑不可外扬,现在明白沉默才是帮凶。”“前两天陈警官告诉我,她们正在测试一款类似‘手环’的信息设备,只要一按上面的按钮,第一时间就能联系她们,为弱势群体和正在遭受侵害的对象提供方便……”社区志愿者的孙婆婆,正在小区楼下跟“姐妹们”谈心。

温情调解,化解家庭矛盾纠纷

“最近两个月,你们家日常开销共花了这么多,还结余这么多,加起来和你们家庭收入基本一致。”在辖区某企业办公室,民警田蜜一边敲打计算器,一边仔细记录,正在帮一对夫妻算起了收入支出账。

这是一对重组家庭,丈夫怀疑妻子帮衬了患病的前夫,对妻子心生不满,双方纠纷不断,多次报警求助。

“只有把矛盾根源解决掉,才能彻底化解纠纷。”田蜜说,吴大姐在遭遇家庭纠纷后日渐消极,她们互相添加了微信好友,对方有情绪时耐心聆听,并不定期上门看望。在田蜜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吴大姐再次步入职场,重拾生活希望。

“我一个外地人,在这边无依无靠,在我最无助的这段时间,是你们做了我最坚实的后盾,谢谢了……”吴大姐眼含泪水地看着田蜜说道。

“女警守妇”小屋自运行以来,化解矛盾纠纷37起,提供心理疏导80余人次,推动辖区案件下降24%,她们用温柔力量筑起平安防线。

贴心守护,护航未成年人成长

“同学们,如果遇到了校园欺凌,大家一定要勇敢地说‘不’!”民警李静正在向同学们开展反对校园欺凌主题宣传。

去年11月,李静在辖区学校宣传走访时得知,小琳(化名)因琐事与同学发生纠纷,现在有严重厌学情绪,甚至有极端行为苗头,学校老师多次开导却效果甚微。李静立即向学校老师和家长了解基本情况,多次到小琳(化名)家中进行走访,与她交心谈心和教育引导,很快小琳(化名)走出了困境,并与李静结下了深厚友谊。

“我们之所以成立‘女警守妇’小屋,旨在打造关爱女性的温暖港湾,让沉默者勇于发声,让受侵害者得到法律保护……”小屋负责人陈瑶说。

她们将青春热血毫无保留地倾注在公安事业中,以柔肩担重任,以细致入微的关怀、果敢坚毅的行动,书写着基层警务的动人篇章。她们的身影忙碌而坚定,成为辖区群众心中最温暖的依靠。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征程上,她们正以柔性的力量塑造新的警民关系,用智慧的微光照亮万家灯火,维护广大女性合法权益,“女警守妇”小屋一直在路上……

顾勇 通讯员 李天明 刘川东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万盛警方“女警守妇”小屋,凭实力为女性权益保驾护航

“王姐,你听说了吗?咱社区新来了支‘娘子军’,专门帮受欺负的妇女撑腰!”清晨的菜市场里,李阿姨拎着刚买的芹菜,神秘兮兮地拉住邻居。

“怎么不知道!前天楼上小两口吵架动手,不到十分钟就来了几个女警,三言两语就把那醉汉镇住了!”王姐边说边比划,“领头的那个陈所长,还给小芳塞了张‘护身符’!”

今年1月,万盛经开区万东派出所党支部坚持党建统领,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立由4名党员女民警牵头、9名女警成团的“女警守妇”小屋,以各类案事件中受到侵害的妇女儿童为服务对象,通过联动化帮扶、跟进式服务、追踪式回访,辖区家庭纠纷、家暴类警情逐日下降。她们用春风化雨般的细腻与滴水穿石的坚韧,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篇章。

雷霆出击,力保家暴女性权益

走进“女警守妇”小屋办公室,档案柜里的“五色档案”格外醒目——16个档案盒按危险等级标注不同颜色,每个都装着受害女性的自述视频、心理评估报告和个性化保护方案。

“家暴不是家务事!”民警陈瑶随手翻开一份红色档案,“此案当事人被家暴了8年,直到她孩子高考后才偷偷找到了我们……”

这支平均年龄30岁的队伍,人人都有三重身份:时刻收集施暴者家暴证据,切实维护受害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执行者”;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能用手语与聋哑受害者沟通的“心理疏导员”;整理出12家爱心企业名单,为受害者提供免费技能培训的“生活重建师”。

数据显示,自“女警守妇”小屋成立以来,辖区家暴警情同比下降36.32%,求助咨询量却上升52.61%,更多沉默的受害者开始勇敢发声。

“以前觉得家丑不可外扬,现在明白沉默才是帮凶。”“前两天陈警官告诉我,她们正在测试一款类似‘手环’的信息设备,只要一按上面的按钮,第一时间就能联系她们,为弱势群体和正在遭受侵害的对象提供方便……”社区志愿者的孙婆婆,正在小区楼下跟“姐妹们”谈心。

温情调解,化解家庭矛盾纠纷

“最近两个月,你们家日常开销共花了这么多,还结余这么多,加起来和你们家庭收入基本一致。”在辖区某企业办公室,民警田蜜一边敲打计算器,一边仔细记录,正在帮一对夫妻算起了收入支出账。

这是一对重组家庭,丈夫怀疑妻子帮衬了患病的前夫,对妻子心生不满,双方纠纷不断,多次报警求助。

“只有把矛盾根源解决掉,才能彻底化解纠纷。”田蜜说,吴大姐在遭遇家庭纠纷后日渐消极,她们互相添加了微信好友,对方有情绪时耐心聆听,并不定期上门看望。在田蜜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吴大姐再次步入职场,重拾生活希望。

“我一个外地人,在这边无依无靠,在我最无助的这段时间,是你们做了我最坚实的后盾,谢谢了……”吴大姐眼含泪水地看着田蜜说道。

“女警守妇”小屋自运行以来,化解矛盾纠纷37起,提供心理疏导80余人次,推动辖区案件下降24%,她们用温柔力量筑起平安防线。

贴心守护,护航未成年人成长

“同学们,如果遇到了校园欺凌,大家一定要勇敢地说‘不’!”民警李静正在向同学们开展反对校园欺凌主题宣传。

去年11月,李静在辖区学校宣传走访时得知,小琳(化名)因琐事与同学发生纠纷,现在有严重厌学情绪,甚至有极端行为苗头,学校老师多次开导却效果甚微。李静立即向学校老师和家长了解基本情况,多次到小琳(化名)家中进行走访,与她交心谈心和教育引导,很快小琳(化名)走出了困境,并与李静结下了深厚友谊。

“我们之所以成立‘女警守妇’小屋,旨在打造关爱女性的温暖港湾,让沉默者勇于发声,让受侵害者得到法律保护……”小屋负责人陈瑶说。

她们将青春热血毫无保留地倾注在公安事业中,以柔肩担重任,以细致入微的关怀、果敢坚毅的行动,书写着基层警务的动人篇章。她们的身影忙碌而坚定,成为辖区群众心中最温暖的依靠。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征程上,她们正以柔性的力量塑造新的警民关系,用智慧的微光照亮万家灯火,维护广大女性合法权益,“女警守妇”小屋一直在路上……

顾勇 通讯员 李天明 刘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