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记者 朱颂扬)到2027年,实现“无废城市”建设总体水平全国领先;川渝“无废城市”共建引领示范,全市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超过75%……今(28)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该局会同市级9部门联合印发了《重庆市提质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工作方案(2024年—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提质建设全域“无废城市”目标。 据了解,2022年以来,重庆在全国率先启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并与四川省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已初步形成跨区域共建示范引领。日前,市生态环境局在既有工作基础上,会同市级9部门联合印发了《重庆市提质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工作方案(2024年—2027年)》。其中,《方案》明确了提质建设全域“无废城市”目标,到2027年,实现“无废城市”建设总体水平全国领先,川渝“无废城市”共建引领示范,全市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超过75%,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焚烧,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量占比稳中有降,累计建设“无废细胞”5000个以上。 以上目标如何实现?据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阳华介绍,接下来重庆将开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建筑垃圾全链条治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危废填埋处置占比、“新三样”(废动力电池、废光伏组件及风机叶片)固废环境监管、“废库品重新”(危险废物、尾矿库、危险化学品、重金属、新污染物)风险防控、“巴渝治废”数字化建设、川渝“无废城市”共建、“无废城市”全民体系建设等十大行动,涉及31项工作任务。 该《方案》任务设置具有3个鲜明特点。其中一方面是聚焦当下短板,重点解决具体问题。例如第4条,磷石膏、赤泥等大宗工业固废存在产生量大、利用水平不高、途径不多等问题,将制定利用处置污染控制或风险评估等标准、规范,探索综合利用和规模化消纳模式,到2027年全市新产生磷石膏和赤泥综合利用率分别达70%和25%。第12条,要求加快推进建筑垃圾规范填埋和资源化利用等处置设施项目建设,鼓励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推广应用,实现2027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50%。 另一方面,发挥现有优势,持续优化管理升级。例如第6条,提出加快补齐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设施能力,开展垃圾分类先锋区县建设,到2027年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准确率达80%、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5%。又如第8条,推进大足、云阳等区县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提升末端处置能力,实现全市所有区县原生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 此外,谋划技术创新,前瞻布局技术储备。例如第20和21条,针对废动力电池、废光伏组件及风机叶片 “新三样” 固废环境管理,我们将大力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携手,整合各方优势资源,组建专业团队联合攻关,全力推动退役动力电池等自动智能化拆解和回收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开展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试点示范,促进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据悉,为了顺利推进各项任务,重庆将依托美丽重庆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推动全域“无废城市”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迭代升级“无废指数”指标体系及成效评估体系,每季度发布“无废指数”,每年度开展成效评估。 同时,还将强化成果运用,深入系统总结成效和经验,因地制宜消化吸纳,把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制度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目前,我市累计发布了60余项典型案例,通过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让节约集约,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此外,今年重庆还将会同四川共同发布典型案例,让成效和经验在全市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