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9位政协委员发出献计乡村振兴好声音

时间: 2018-01-26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406


“委员建言乡村振兴”专题记者会现场

本网讯(记者 谭剑 饶果 文图)1月26日下午,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召开“委员建言乡村振兴”专题记者会,9位市政协委员从各自专业的角度为重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建言献策,发出重庆政协委员献计乡村振兴的好声音。

老百姓经常说“民以食为天”,食肯定是和“三农”密切相关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首先实现“乡村振兴”。“农”字不仅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存,而且还关系到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所以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十九大报告专门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重庆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是大城市,更是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农业至关重要。我市有3/4的土地是山区和丘陵,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应该是非常繁重的。

为此,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邀请了来自金融、农业、教育、建筑等行业领域的9位政协委员围绕“委员建言乡村振兴”这个主题建言献策。

市政协委员 易小光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决策咨询专家)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我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三农”领域各项发展和改革加快推进,着力培育农业特色产业链,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快速发展,脱贫攻坚取得实效,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业农村基础条件得到改善。

但是,易小光表示,目前也存在以下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竞争力总体不强,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产业化程度低。二是农民收入增长压力较大,农业生产成本有所上升。三是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仍然明显,公共服务水平城乡差距仍然较大。按照中央部署,针对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的特殊市情,市委五届三次全委会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这将极大地加快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我们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为主线,把乡村振兴战略置于“四化”同步背景下,系统设计,积极稳妥推进,探索开放型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易小光提出了自己建议,可以从构建农村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提供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力保障等方面实施乡村振兴。

市政协委员 刘克佳

(重庆市卫生计生委党委委员、副主任)

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是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载体。刘克佳介绍,目前,全市有乡镇卫生院894所、村卫生室1.12万个,农村卫生人员5.89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万人、执业(助理)医师1.33万人、注册护士8189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16万人。累计改造农村卫生厕所493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9%。虽然我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但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相比,与群众对更好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方面还比较薄弱,能力不足,服务不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为此,刘克佳建议从保障“供给足”; 注重“环境美”; 确保“服务优”; 实现“上下联”; 做到“信息通”; 促进“医防融”等六个方面来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市政协委员 唐双福

(市农综办主任、高级农艺师)

促进乡村振兴、城乡共融共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更是时代所趋、群众所盼。唐双福介绍,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链条不断加长、边界不断拓展、功能不断丰富、价值不断提升。走进新时代,“亲近自然、回归田园”已成为消费新趋势,农业已实现了从“保口粮”向“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的华丽转身!把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产业兴旺是前提、是基础、是关键。

市政协委员 凌虹

(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重庆市奶业行业带头人)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标志着我国三农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毋庸置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的关键所在,是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发展落后、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有效手段。

凌虹表示,当前,越来越多青年农民弃农进城,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低、收入少,乡村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产品供需不畅通、不平衡,农产品生产成本偏高、质量安全堪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紧扣激发生产要素中的主体和改革生产方式,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夯实乡村产业振兴的根基。

为此凌虹从壮大农业主体,积极培养新农人队伍;多元化生产方式,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实施品牌乡村工程 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拓宽流通渠道,实现农产品产销互动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 唐世田

(重庆市环保企业商会会长,重庆三峡环保集团董事长)

“相对于城镇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防治,我们对农村污染重视程度不够,已成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短板。”唐世田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环境整治工作,既关系到生产,也关系到生活,还关系到生态。

他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环境整治工作要紧扣乡镇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力求找到有力抓手、有效载体,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具体怎么做呢?唐世田建议,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种植、养殖业污染防治;明确农用地安全利用方案;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要做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环境整治工作,唐世田认为,就要加大投入,动员各方面力量,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村民共同参与的整体合力。

市政协委员 秦远好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学科负责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秦远好表示,加速发展乡村旅游业必将成为我市实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应当从四个方面加速乡村旅游的发展。

强化规划引领,彰显乡村旅游的乡域特色。要加速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兴旺目标,必须进一步强化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各区县应当在市级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区域实际谋划乡村旅游发展主题,挖掘地域特色,走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之路。

强化要素保障,消除乡村旅游的制约瓶颈。全面落实我市《关于支持旅游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按照“点状布局、点状征地、点状供应”原则为乡村旅游设施提供用地,消除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制约瓶颈。打通乡村旅游地的断头路、形成区域性乡村旅游联线与环线,按照山岭重丘三级路标准优化乡村旅游地主干路网等级,消除乡村旅游的交通制约瓶颈。加强乡村旅游地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旅游厕所等环卫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消除乡村旅游的负面环境影响,确保产业兴旺的乡村地区生态宜居。

强化互助组织,促成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应当加强乡村旅游协会、乡村酒店(农家乐)协会、乡村旅游专业合作性等互助组织的培育与建设,充分发挥其自我约束、民主管理功能,促成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

强化智力支持,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发展。首先、以我市旅游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为核心组建乡村旅游专家顾问团。其次,专家顾问团为各区县乡村旅游规划、项目开发建设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再次,专家顾问团为各区县举办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培养一批真正“爱乡村、懂旅游、善经营”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


市政协委员 冯建国

(华商智汇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CEO;重庆合景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冯建国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发展和壮大乡村产业,而乡村产业重点和关键是人才。

冯建国认为,产业是乡村各项事业可待续发展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发展和壮大乡村产业,而乡村产业重点和关键是人才。精英人才的聚集,往往是一个产业振兴的风向标,而要形成人才对乡村产业的强大智力支持,就要筑巢引凤,构建汇聚人才、扶持人才、助推产业的优良平台。


市政协委员 杨浪浪

(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党委书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杨浪浪说,市政府在十九大后及时出台的《关于统筹推进区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区县政府指明了合理布局城乡学校、均衡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提升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等非常明确的具体目标和路径。

杨浪浪认为,要鼓舞农村学校发展内驱力,提升教师队伍造血机能。为每一所农村学校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是精准扶贫生血造血的核心工程。

学校、教师对精准扶贫的热情投入,直接感染到广大的学生和家庭,自然地拓展了扶贫工作的参与面。杨浪浪说,希望看到在教育纽带牵动下,这种立体扶贫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到实业投资、产业链建立等更加深层次的领域,为一个贫困地区从根本上脱贫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市政协委员 曹勇

(巴南区人大常委,民建巴南区委副主委,重庆市建筑节能协会会长)

曹勇表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绿色发展,要让农民不仅有房住,还要住得安全、住得节能、住得舒适。

曹勇说,虽然我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提升,但是农村建筑仍然存在技术水平不高、施工工艺落后、安全隐患较大、节能性和舒适度差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曹勇认为,应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

据了解,装配式建筑是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建造方式。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得到广泛的实践应用。装配式建筑不仅解决了传统建造方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还能有效提升农村建筑品质和居住舒适度,减少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

曹勇介绍,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建设工期短。装配式建造方式施工周期可缩短30%以上,根据国内案例,一栋低层农村建筑2天就可建成主体,实现快速交付使用;二是工程质量稳定,安全性、抗震性高。工厂化生产部品部件质量更稳定,解决了现场施工工艺的很多质量通病和现场施工人为失误,保证了工程质量;三是节能环保,施工污染小。装配式建筑采用了节能技术,房屋保温隔热、隔声等性能大大提高,提升了建筑居住舒适度。据统计,装配式建造方式可节水约50%,节约木材约70%,减少建筑垃圾约70%;四是一体化装修,不仅保证了装修质量,还避免了二次装修和二次污染;五是外观多样性,能满足农村建筑与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生活习惯有机融合的要求。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9位政协委员发出献计乡村振兴好声音


“委员建言乡村振兴”专题记者会现场

本网讯(记者 谭剑 饶果 文图)1月26日下午,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召开“委员建言乡村振兴”专题记者会,9位市政协委员从各自专业的角度为重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建言献策,发出重庆政协委员献计乡村振兴的好声音。

老百姓经常说“民以食为天”,食肯定是和“三农”密切相关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首先实现“乡村振兴”。“农”字不仅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存,而且还关系到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所以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十九大报告专门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重庆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是大城市,更是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农业至关重要。我市有3/4的土地是山区和丘陵,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应该是非常繁重的。

为此,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邀请了来自金融、农业、教育、建筑等行业领域的9位政协委员围绕“委员建言乡村振兴”这个主题建言献策。

市政协委员 易小光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决策咨询专家)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我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三农”领域各项发展和改革加快推进,着力培育农业特色产业链,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快速发展,脱贫攻坚取得实效,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业农村基础条件得到改善。

但是,易小光表示,目前也存在以下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竞争力总体不强,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产业化程度低。二是农民收入增长压力较大,农业生产成本有所上升。三是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仍然明显,公共服务水平城乡差距仍然较大。按照中央部署,针对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的特殊市情,市委五届三次全委会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这将极大地加快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我们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为主线,把乡村振兴战略置于“四化”同步背景下,系统设计,积极稳妥推进,探索开放型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易小光提出了自己建议,可以从构建农村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提供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力保障等方面实施乡村振兴。

市政协委员 刘克佳

(重庆市卫生计生委党委委员、副主任)

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是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载体。刘克佳介绍,目前,全市有乡镇卫生院894所、村卫生室1.12万个,农村卫生人员5.89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万人、执业(助理)医师1.33万人、注册护士8189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16万人。累计改造农村卫生厕所493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9%。虽然我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但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相比,与群众对更好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方面还比较薄弱,能力不足,服务不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为此,刘克佳建议从保障“供给足”; 注重“环境美”; 确保“服务优”; 实现“上下联”; 做到“信息通”; 促进“医防融”等六个方面来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市政协委员 唐双福

(市农综办主任、高级农艺师)

促进乡村振兴、城乡共融共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更是时代所趋、群众所盼。唐双福介绍,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链条不断加长、边界不断拓展、功能不断丰富、价值不断提升。走进新时代,“亲近自然、回归田园”已成为消费新趋势,农业已实现了从“保口粮”向“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的华丽转身!把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产业兴旺是前提、是基础、是关键。

市政协委员 凌虹

(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重庆市奶业行业带头人)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标志着我国三农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毋庸置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的关键所在,是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发展落后、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有效手段。

凌虹表示,当前,越来越多青年农民弃农进城,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低、收入少,乡村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产品供需不畅通、不平衡,农产品生产成本偏高、质量安全堪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紧扣激发生产要素中的主体和改革生产方式,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夯实乡村产业振兴的根基。

为此凌虹从壮大农业主体,积极培养新农人队伍;多元化生产方式,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实施品牌乡村工程 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拓宽流通渠道,实现农产品产销互动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 唐世田

(重庆市环保企业商会会长,重庆三峡环保集团董事长)

“相对于城镇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防治,我们对农村污染重视程度不够,已成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短板。”唐世田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环境整治工作,既关系到生产,也关系到生活,还关系到生态。

他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环境整治工作要紧扣乡镇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力求找到有力抓手、有效载体,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具体怎么做呢?唐世田建议,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种植、养殖业污染防治;明确农用地安全利用方案;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要做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环境整治工作,唐世田认为,就要加大投入,动员各方面力量,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村民共同参与的整体合力。

市政协委员 秦远好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学科负责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秦远好表示,加速发展乡村旅游业必将成为我市实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应当从四个方面加速乡村旅游的发展。

强化规划引领,彰显乡村旅游的乡域特色。要加速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兴旺目标,必须进一步强化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各区县应当在市级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区域实际谋划乡村旅游发展主题,挖掘地域特色,走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之路。

强化要素保障,消除乡村旅游的制约瓶颈。全面落实我市《关于支持旅游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按照“点状布局、点状征地、点状供应”原则为乡村旅游设施提供用地,消除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制约瓶颈。打通乡村旅游地的断头路、形成区域性乡村旅游联线与环线,按照山岭重丘三级路标准优化乡村旅游地主干路网等级,消除乡村旅游的交通制约瓶颈。加强乡村旅游地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旅游厕所等环卫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消除乡村旅游的负面环境影响,确保产业兴旺的乡村地区生态宜居。

强化互助组织,促成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应当加强乡村旅游协会、乡村酒店(农家乐)协会、乡村旅游专业合作性等互助组织的培育与建设,充分发挥其自我约束、民主管理功能,促成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

强化智力支持,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发展。首先、以我市旅游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为核心组建乡村旅游专家顾问团。其次,专家顾问团为各区县乡村旅游规划、项目开发建设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再次,专家顾问团为各区县举办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培养一批真正“爱乡村、懂旅游、善经营”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


市政协委员 冯建国

(华商智汇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CEO;重庆合景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冯建国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发展和壮大乡村产业,而乡村产业重点和关键是人才。

冯建国认为,产业是乡村各项事业可待续发展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发展和壮大乡村产业,而乡村产业重点和关键是人才。精英人才的聚集,往往是一个产业振兴的风向标,而要形成人才对乡村产业的强大智力支持,就要筑巢引凤,构建汇聚人才、扶持人才、助推产业的优良平台。


市政协委员 杨浪浪

(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党委书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杨浪浪说,市政府在十九大后及时出台的《关于统筹推进区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区县政府指明了合理布局城乡学校、均衡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提升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等非常明确的具体目标和路径。

杨浪浪认为,要鼓舞农村学校发展内驱力,提升教师队伍造血机能。为每一所农村学校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是精准扶贫生血造血的核心工程。

学校、教师对精准扶贫的热情投入,直接感染到广大的学生和家庭,自然地拓展了扶贫工作的参与面。杨浪浪说,希望看到在教育纽带牵动下,这种立体扶贫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到实业投资、产业链建立等更加深层次的领域,为一个贫困地区从根本上脱贫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市政协委员 曹勇

(巴南区人大常委,民建巴南区委副主委,重庆市建筑节能协会会长)

曹勇表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绿色发展,要让农民不仅有房住,还要住得安全、住得节能、住得舒适。

曹勇说,虽然我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提升,但是农村建筑仍然存在技术水平不高、施工工艺落后、安全隐患较大、节能性和舒适度差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曹勇认为,应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

据了解,装配式建筑是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建造方式。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得到广泛的实践应用。装配式建筑不仅解决了传统建造方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还能有效提升农村建筑品质和居住舒适度,减少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

曹勇介绍,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建设工期短。装配式建造方式施工周期可缩短30%以上,根据国内案例,一栋低层农村建筑2天就可建成主体,实现快速交付使用;二是工程质量稳定,安全性、抗震性高。工厂化生产部品部件质量更稳定,解决了现场施工工艺的很多质量通病和现场施工人为失误,保证了工程质量;三是节能环保,施工污染小。装配式建筑采用了节能技术,房屋保温隔热、隔声等性能大大提高,提升了建筑居住舒适度。据统计,装配式建造方式可节水约50%,节约木材约70%,减少建筑垃圾约70%;四是一体化装修,不仅保证了装修质量,还避免了二次装修和二次污染;五是外观多样性,能满足农村建筑与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生活习惯有机融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