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是我的家乡,是我先祖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地方。“小北碚”是金刚碑,是我年近不惑拜师求学“启蒙”所在。美丽的北碚,哺育了我的先辈;神奇的金刚碑,启迪、夯实了我中年由学问“向善”的根底和基础。十四年前,在网上遥知静观腊梅飘香,我写过一首七言绝句:“祖地名花入梦多,平生几度未蹉跎。绵长血脉催梅放,入画入诗入烂柯。”借此表达我深入骨髓的乡愁。 北碚的“碚”,大抵是重庆地名研究得最多的一个字。据说古代欧阳修、陆游、范成大、王士禛和现代邓少琴、梁实秋都研究过。梁实秋先生说,“碚”字是指“江水中矗立的石头”。小时候,我听二爷爷讲,北碚得名于嘉陵江边一块叫白鱼石的巨石。二爷爷还说,北碚最初写作白碚,上个世纪初才改为北碚。教大学文字学的钟教授住在文星湾,他告诉我“碚”字只在巴国故地用,这个字其实源于巴地。本科学中文的我,能学以致用、搞清楚家乡名字的来龙去脉,真是一桩开心美妙的事情。 历史上的家乡一直是座静谧而生动的小城,像朗月高挂,又如清溪入潭。南北朝北碚初兴,缙云山雄奇变幻、嘉陵江俊秀幽深,一大批僧人文士从四面八方涌来。孩提时代,爷爷教我背诵李商隐那篇《夜雨寄北》时说,诗中“巴山”指的就是缙云山。缙云山巅缙云寺,已有1500多岁。公元423年,也就是南朝刘宋景平元年,始建国内唯一的迦叶古佛道场缙云寺,后称“想思寺”“崇胜寺”和“崇教寺”,累受历代帝王封赐。缙云寺下院、北温泉旁的温泉寺,历史同样悠久,至今香火兴旺。近年有人曾说:“缙云变幻,北碚升腾。”我想,这恰是对家乡最贴切最真挚的描绘和祝愿。 自幼在他乡长大,可我魂牵梦萦的始终是美丽的北碚。机缘巧合,嘉陵江边的“小北碚”金刚碑,竟与我的矢志求学切分不开。三十七岁那年,我怀着“人不学习要落后”的念头,发奋考入向仲怀院士和张诗亚教授门下,攻读西南大学的蚕丝文化博士学位。 原以为会在校内桂园“説乎斋”听第一堂课,张教授开课的“教室”,乃金刚碑的荒村茶馆,茶馆是一位左姓老人为了排解孤寂而开。村口歪脖树上,旧竹匾上书写着斗大个“茶”字,茶馆里尽是破桌椅板凳,张老师用的是从学校带来的青花蓝瓷盖碗。 茶馆大门把世界隔绝成两个时空。外边,阳光静静洒在长满青苔的石板路上;里面,十二个学生静静听讲,张老师把“小北碚”金刚碑的尘封往事娓娓道来: 金刚碑得名和迦叶尊者有关,一说是因为唐人曾在那里题刻“金刚”二字。金刚碑在缙云山下嘉陵江畔北温泉旁,离城十里,是老重庆最偏远的山村。一条石板路,千年金刚碑;山峦拱翠,古树参天,水流潺潺。清康熙年间,缙云山南坡小煤窑星罗棋布,煤炭必经此地从嘉陵江外运,于是,金刚碑水陆码头成了产煤、运煤、销煤的中转站,渐渐闹热起来。到清同治年间,镇上各个行业兴旺繁盛,成立了以煤、盐、船、驮、牛、马为首的行业帮会“七帮会”。码头上商号、客栈、茶楼、酒肆鳞次栉比,川剧、评书、龙舟、花灯热闹非凡。民国初期,姚家院子、熊家院子、郑家院子极盛之时,沿河两岸商店、货栈千余家,煤窑沿山排开,挑夫摩肩接踵,江岸帆樯如林。 抗战爆发,南京失守,官民竞相逃亡陪都重庆。金刚碑林木繁茂、谷幽坳深,正宜避乱。四五十个国民党中央部级、局处级单位以及约三千科教、文化和经济界名流涌入此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章伯钧利用山势放置竹管引来生产、生活用水,1939年“中央赈济委员会利民皮革厂”正式挂牌营业,及时补充了军需短缺,完成了特殊使命。1941年,梁漱溟在卢作孚、卢子英兄弟支持下,创办勉仁中学、勉仁农场,还给学生们亲授《中国文化要义》。可见金刚碑为众多内迁企业、学校提供了庇护。 缘于此,这个千年小村落与璨若群星的民国大师级人物水乳交融。1938年初夏,应老友、南开校长张伯苓之邀,中国首位地质学博士翁文灏携家小先安家市区,后迁至金刚碑新村,在那里经历无数艰辛,最终力证了“北京猿人”头骨的存在;散文学家谬崇群在金刚碑写下划时代的《夏虫集》《石屏随笔》,积劳成疾,病逝于斯;老舍在“多鼠宅”,靠着一杯甜茶、一张书桌写就《四世同堂》;梁实秋时常奔波于市区和金刚碑之间,八年从未停止过写作采风,《雅舍小品》得以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1941年顾颉刚常住金刚碑,主持边疆语文编译会,主编《文史杂志》;1943年历史学家翦伯赞搬到金刚碑,先后出版了《中国史纲》第一卷和《中国史论集》第一辑,常与郭沫若、柳亚子、田汉等人吟诗作赋、讨论学术。曹禺、陈树人、谢无量、孙伏园、陈子展、吴宓等等文豪大家都曾驻足金刚碑,风云际会,此地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至今余音绕梁。 张老师讲完金刚碑旧事,同学们有的啧啧连声,有的若有所思,有的悠然神往。倏忽十年,那一课的情景犹在眼前。当年北碚的艰苦可想而知,一代中华学人为了存亡绝续,为了挽强澜于既倒,固守清贫,玉汝于成,终于驱逐鞑虏,雪耻复土,扬眉吐气。这是金刚碑的荣耀,也是北碚的光彩。这荣耀、这光彩,历久弥新,绽放光华。 在先辈伟业的激励下,如今,我的家乡已是一座建设之城、拓展之城,像日照中天,也似蛟龙入海;未来的家乡,一定会成为一座希望之城、宜居之城,像蚕蜕新生,如凤飞九天。我日思夜想,盼望着回到故乡的怀抱,与催人奋进的北碚再续前缘。 (作者单位:渝北区商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