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 山 院 子

时间: 2019-01-03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8972

  我的老家“竹山院子”在成都东北龙泉山脉中段东侧丘地一个小山脚下,是唐姓一支族人的集居地,自清康熙四十五年至今已310年了。


  据老辈人讲,老院子房前屋后和边角坡地,一棚一棚的慈竹或苦竹林高低不一,枝叶繁茂,连片成林,一片翠绿,足有上百亩,当地人很自然地就把老家院子叫作“竹山院子”。


  我国大多地方都种植竹,有楠竹、箭竹、慈竹、苦竹、斑竹等500多个品种,老家以慈竹居多。慈竹生长力特别强,随地栽下一兜,几年下来便是一大片,很像不挠不屈的族人。走南闯北,历经磨难,却生生不息,老家因竹茂而名扬一方,缘起何时不得而知。竹作为禾本科多年生木质化植物,杆挺拔修长,亭亭玉立,袅娜多姿,四时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人们喜爱。其实,老家人喜好竹子,可能更看重它极高的实用价值,除了修房造屋用得上,还可以编制成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品。


  老家院子的建筑从半山腰向空阔地带自然延伸,交错排列,以唐氏祠堂为中心,大小20多条巷道呈技术布局,如八卦一般,有着很强的向心凝集性。房屋高墙与通道构成的空间,时窄时宽,开际线时高时低,弯曲而又贯通,幽深曲折,又犹如迷宫,是小时候玩“打仗”“躲猫猫”等游戏的绝佳场所。难能可贵的是,院子还有较为完备的排水系统,贯通于院子前方的堰塘,先辈的智慧由此可见。对面和左右两侧矗立着“草山”“松山”“官山”“魔芋”等几个小山坡,良田和耕地散布于山坡之间。院子正前空阔地带,稍有落差的两口堰塘和水田相连,形成上下两块宽阔的水面,一条似轻轨飞架的灌溉水渠穿塘而过。荷塘里,水波潋滟,觅食的麻鸭、白鹅和各种水鸟,或上下翻飞,或水中嬉戏,相映成趣。田埂上、坡地里、堰埂上、道路旁,叫得上和叫不上名的树、草、灌木郁郁葱葱,自然生长,却是高低搭配、错落有致。不同的季节里,苞谷、水稻、油菜、小麦和各种野花竞相斗艳,尽显勃勃生机。一群带响哨的鸽子和不知名的小鸟不时地从天空掠过,一副恬静和谐的乡村景像。薄雾笼罩下的院子则如刚出浴的少女一般,羞涩而婉约。


  走进院子中央,仅存的几栋古壁式土墙木檩小青瓦老屋已是破败,不再有人居住,却矗立成岁月的记忆,勾起缕缕无尽的怀念,儿时的打逗,戏场的锣鼓声和川戏的高腔仿佛还在院子上空回荡。靠近老屋的一栋立柱敞式飞檐吊壁琉璃瓦建筑,是新近翻建的唐氏祠堂,这既是族人精神的栖息地,更是唐氏家族“责任齐担、同舟共济”的真实写照。旧式浅黄色土墙瓦房和新式红砖楼房掩映在浓密的竹林中,至今生活仍着300余名族人,可谓人丁兴旺。


  据族谱记载,唐氏始祖太白公伯宣原系齐国(今河南)洛阳人氏,携族人落业太和县,历经六代人。明弘治八年(1495年)前后,至万二郎公,扶老携幼举至楚南永州府(今湖南永州)零陵县落业成家,又经德、讳、用、思、廷、秀、兴七代。至富礼老祖,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始迁成都府金堂县福兴乡太图山。族人以太图山为中心,围地共计48匹半梁子。因富礼老祖生七子,把48匹半梁子分为“上头院子”“中间院子”“底下院子”“围墙院子”“后头院子”五大院子,分别供后世子孙居住繁衍。而我幺房正贞祖后以后头院子为中心居住,按一代人30年计,至今已历经十一代人。


  时过境迁,老院子已被多次拆建,现被数十栋不规则排列的楼房取代,像大多数乡村一样,被“现代”所裹挟,被世俗而同化。但族人自发募集重建祠堂对家风古训的那份坚守,倒是给人以无比的欣慰和希望!


  (作者单位:江北区司法局)


责编 覃蓝蓝 组版 李天琼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竹 山 院 子

  我的老家“竹山院子”在成都东北龙泉山脉中段东侧丘地一个小山脚下,是唐姓一支族人的集居地,自清康熙四十五年至今已310年了。


  据老辈人讲,老院子房前屋后和边角坡地,一棚一棚的慈竹或苦竹林高低不一,枝叶繁茂,连片成林,一片翠绿,足有上百亩,当地人很自然地就把老家院子叫作“竹山院子”。


  我国大多地方都种植竹,有楠竹、箭竹、慈竹、苦竹、斑竹等500多个品种,老家以慈竹居多。慈竹生长力特别强,随地栽下一兜,几年下来便是一大片,很像不挠不屈的族人。走南闯北,历经磨难,却生生不息,老家因竹茂而名扬一方,缘起何时不得而知。竹作为禾本科多年生木质化植物,杆挺拔修长,亭亭玉立,袅娜多姿,四时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人们喜爱。其实,老家人喜好竹子,可能更看重它极高的实用价值,除了修房造屋用得上,还可以编制成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品。


  老家院子的建筑从半山腰向空阔地带自然延伸,交错排列,以唐氏祠堂为中心,大小20多条巷道呈技术布局,如八卦一般,有着很强的向心凝集性。房屋高墙与通道构成的空间,时窄时宽,开际线时高时低,弯曲而又贯通,幽深曲折,又犹如迷宫,是小时候玩“打仗”“躲猫猫”等游戏的绝佳场所。难能可贵的是,院子还有较为完备的排水系统,贯通于院子前方的堰塘,先辈的智慧由此可见。对面和左右两侧矗立着“草山”“松山”“官山”“魔芋”等几个小山坡,良田和耕地散布于山坡之间。院子正前空阔地带,稍有落差的两口堰塘和水田相连,形成上下两块宽阔的水面,一条似轻轨飞架的灌溉水渠穿塘而过。荷塘里,水波潋滟,觅食的麻鸭、白鹅和各种水鸟,或上下翻飞,或水中嬉戏,相映成趣。田埂上、坡地里、堰埂上、道路旁,叫得上和叫不上名的树、草、灌木郁郁葱葱,自然生长,却是高低搭配、错落有致。不同的季节里,苞谷、水稻、油菜、小麦和各种野花竞相斗艳,尽显勃勃生机。一群带响哨的鸽子和不知名的小鸟不时地从天空掠过,一副恬静和谐的乡村景像。薄雾笼罩下的院子则如刚出浴的少女一般,羞涩而婉约。


  走进院子中央,仅存的几栋古壁式土墙木檩小青瓦老屋已是破败,不再有人居住,却矗立成岁月的记忆,勾起缕缕无尽的怀念,儿时的打逗,戏场的锣鼓声和川戏的高腔仿佛还在院子上空回荡。靠近老屋的一栋立柱敞式飞檐吊壁琉璃瓦建筑,是新近翻建的唐氏祠堂,这既是族人精神的栖息地,更是唐氏家族“责任齐担、同舟共济”的真实写照。旧式浅黄色土墙瓦房和新式红砖楼房掩映在浓密的竹林中,至今生活仍着300余名族人,可谓人丁兴旺。


  据族谱记载,唐氏始祖太白公伯宣原系齐国(今河南)洛阳人氏,携族人落业太和县,历经六代人。明弘治八年(1495年)前后,至万二郎公,扶老携幼举至楚南永州府(今湖南永州)零陵县落业成家,又经德、讳、用、思、廷、秀、兴七代。至富礼老祖,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始迁成都府金堂县福兴乡太图山。族人以太图山为中心,围地共计48匹半梁子。因富礼老祖生七子,把48匹半梁子分为“上头院子”“中间院子”“底下院子”“围墙院子”“后头院子”五大院子,分别供后世子孙居住繁衍。而我幺房正贞祖后以后头院子为中心居住,按一代人30年计,至今已历经十一代人。


  时过境迁,老院子已被多次拆建,现被数十栋不规则排列的楼房取代,像大多数乡村一样,被“现代”所裹挟,被世俗而同化。但族人自发募集重建祠堂对家风古训的那份坚守,倒是给人以无比的欣慰和希望!


  (作者单位:江北区司法局)


责编 覃蓝蓝 组版 李天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