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葛古道寻宝

时间: 2019-04-12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153

多年前,去过一次黄葛古道,那是为了踏青锻炼找新鲜感。这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再次踏上那段不平凡的石板路,却意外寻到了宝贝!

黄葛古道是全重庆保存最为完整的驿站古道,是千年重庆乃至四川很多地方到贵州云南最重要的物流大通道,是重庆开埠后跟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外国人做生意的发财之道,因此享有西南最早“丝绸之路”的美称。如此看来,重庆成为新时代内陆开放高地,绝非偶然。

依旧走过东水门大桥,掠过龙门浩老街,来到上新街中心转盘处,一棵硕大的黄葛树下立有“黄葛古道”的石碑,为数不多的山城“棒棒”围在树下等“业务”。距离两百米远的古道入口处,另两棵黄葛树肩并肩站在一家小店旁卿卿我我,像一对恩爱的夫妻在张罗生意。崭新的青石板一直往半山铺去,古味淡淡,“黄葛”扑鼻!树根竟扎进崖壁和石板缝隙。

一脚踏在三叉路口,才知道踩到南山的地界上了。漫山遍野挺拔粗壮的香樟树错落有致,枝叶嫩黄微绿,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微风吹拂,清新清爽。我在寻找海棠溪老码头的方位,我在思考三毛故居和三毛小时候的模样,也想品味茶亭的清香,探访文峰塔的神秘,还想知道孔二小姐怎么把酒吧业务做到了山上,更期待倾听这条路上许多不为人知的神秘故事。

屈指算来,民国以来,黄葛古道的“古”也就百年。清末年间,军阀混战,四川境内人迹难觅,南岸沿江人烟稀少,一片凋零。湖广填四川的强制移民,重庆盐业茶叶兴旺,黄葛古道迎来繁忙春天。1891年重庆开埠,洋货大量进入,以猪鬃、肠衣加工出口为代表的工商业在南山脚下迅猛发展,除了海棠溪,龙门浩经上新街这条小路也不断扩充,黄葛古道日均流量高达万人次,穿梭的杠房(过去对滑杆轿子业务的总称)和骡马达到顶峰。直到蒋介石迁都重庆,命令四川军阀刘湘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修通海棠溪经四公里立交到贵州松坎的汽车公路,黄葛古道才逐渐退出商贾云集的历史舞台。这样算来,古道的繁华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但事实上,黄葛垭老厂早在宋代就有了瓷窑,其产品质量名扬川东。揽瓷器活的金刚钻们在储奇门过江到海棠溪,必走黄葛古道。这样算来,黄葛古道的存在是上千年的事了。

走到与海棠溪上山的交汇处,一下子被眼前的黄葛树和石板路惊呆了!我慢下来,停下来,坐下来,凝望,思考。我用手丈量,我用赤脚体感,上上下下几个轮回,左顾右盼几次反复,用不太专业的手艺抓拍无数瞬间的灵感,用嗅觉感悟黄葛古道那年份原浆无与伦比的醇厚味道,如同品尝千年经典佳肴。

黄葛树称记忆之树,什么时间移栽就什么时间换叶。一百多米石板路段,均匀分布着三棵参天黄葛树,树干粗大,表皮干裂,苦涩打卤,黑如猪鬃,表层纹路如刀刻,层层叠叠,风餐露宿,特别抢眼。眼前的这一棵,斜着身子依立在石板边缘,全身光秃秃的,像嵌入石岩支撑吊脚楼的巨大木桩。主干枝干斑驳陆离,部分肢体脱落悬空,摇摇欲坠,以为已经死掉了。抬头细看,树顶上生出花生米大小的嫩绿色叶蕾,正迎着朝阳含苞待放。更为奇怪的是,离地面一米高处的主干一分为三,由外向内平展合围再向上,形似一把椅子,微微泛着光亮。靠近些,再靠近些,手掌轻轻贴在树干上,又轻轻滑动一下,感觉触碰到罗中立先生笔下《父亲》那双大手,粗糙坚硬布满沟壑有刺痛感;如果你背靠大树,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温暖而又安全,恍然一个挑夫歇下来,扯起布艺擦擦汗,把扁担靠在树干上,踮起脚尖坐上去,斜躺着,打个盹儿,舒坦而又宁静。

“树龄需要专业测定,古道上的黄葛树百年以上比比皆是,自然生长”,林业技术员告诉我。突然觉得这树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形态如何形成?是对马帮和杠房面容的记忆?杠房算不算重庆棒棒的起源?是对渝黔两地客商的褒奖?抑或是重庆人贵州人勤劳耿直勇敢的性格写照?走过这一百多米石梯,脚步有些不自然地弹跳,有些颤抖,上山容易下山难的感觉。“大路一线天,跑马又射箭”“抬头高望,要把坡上”,我仿佛听到了轿夫一前一后对答如流的口诀,看到了山垭口骡马的影子。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原本就来自这般闯荡江湖养家糊口的先辈!1949年11月29日,刘邓大军一个团从黄葛垭口直插海棠溪,几个小时干掉敌军两个团,缴获大量军需物资,渡江一举解放重庆。

就在拐弯处下方,五棵粗壮的黄葛树联排站着,相互间隔不过两米,像一道屏障挡住外面万丈深渊,其中为首的两棵面对面相望,犹如一对年迈的军人夫妇,旁边三棵像他们的儿子,子承父业,永远留在这里,护卫古道平安。拐过开阔平整的“幺店子”,左边坎上那棵黄葛,枝干在半空中长成圆弧“之”字形,然后突然向上,撑出一把巨伞,为他人遮风挡雨,花蕾犹如满天繁星!而主干恰似朱自清先生笔下那雕塑般的“背影”。再好的词语也无法比拟她的付出,再精准的仪器也难测她的年龄……

遥望长江,满满的海棠烟雨在心中荡漾。

为了方便越来越多的市民登山锻炼观景,上南山的步道已经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金鹰、一棵树、老君洞、文峰塔、凉风垭、龙脊山、植物园等别样风光,网红景点争奇斗艳,唯有这几公里长的黄葛古道蕴含的风采无法超越。

鲁迅先生曾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古道石板自然也是从没路走出来扩出来改出来的。三到四米宽的石板路,多数是长短不一的石板拼接而成,也有不少是一块长条石自成一梯。离两个端头约几十公分位置呈圆弧形塌陷,中间部位基本平整,让人联想“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的浩荡场面。有的石板直接从山体石头切割而成。你俯下身子拍几张,也许你会发现:那一排排呆板的石梯,仿佛变成有弹性有起伏的一根根扁担,一根根木棒,一浪浪沙丘;也许你会觉得:黄葛树的皮层,明明就是肩挑背扛的古人,留在手上肩上脚底的老茧和血泡!

在一整块石壁上开辟出一块两米宽五米高的石碑,依稀能看见有碑文的痕迹。说是碑文,其实已经整体模糊不清,一个字也认不出来。据说,清末年间这条古道石板大修过,小修小补是常事。所谓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功德碑就这样诞生了。风霜雨雪,青苔爬满雕刻的痕迹。左右两边形如狮子的石头也已经严重风化,只见大体轮廓,宛如英雄般的史诗。

一条黄葛古道,承载了千年风雨兼程的洗礼,汇聚多少商贾能人,多少英雄豪杰,多少传奇故事,多少悲欢离合,多少恩怨情仇。有空多来走一走,它给我们的历史信息,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倘徉于黄葛古道,既看风景又缅怀先祖,思甜又忆苦,岂不乐哉!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黄葛古道寻宝

多年前,去过一次黄葛古道,那是为了踏青锻炼找新鲜感。这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再次踏上那段不平凡的石板路,却意外寻到了宝贝!

黄葛古道是全重庆保存最为完整的驿站古道,是千年重庆乃至四川很多地方到贵州云南最重要的物流大通道,是重庆开埠后跟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外国人做生意的发财之道,因此享有西南最早“丝绸之路”的美称。如此看来,重庆成为新时代内陆开放高地,绝非偶然。

依旧走过东水门大桥,掠过龙门浩老街,来到上新街中心转盘处,一棵硕大的黄葛树下立有“黄葛古道”的石碑,为数不多的山城“棒棒”围在树下等“业务”。距离两百米远的古道入口处,另两棵黄葛树肩并肩站在一家小店旁卿卿我我,像一对恩爱的夫妻在张罗生意。崭新的青石板一直往半山铺去,古味淡淡,“黄葛”扑鼻!树根竟扎进崖壁和石板缝隙。

一脚踏在三叉路口,才知道踩到南山的地界上了。漫山遍野挺拔粗壮的香樟树错落有致,枝叶嫩黄微绿,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微风吹拂,清新清爽。我在寻找海棠溪老码头的方位,我在思考三毛故居和三毛小时候的模样,也想品味茶亭的清香,探访文峰塔的神秘,还想知道孔二小姐怎么把酒吧业务做到了山上,更期待倾听这条路上许多不为人知的神秘故事。

屈指算来,民国以来,黄葛古道的“古”也就百年。清末年间,军阀混战,四川境内人迹难觅,南岸沿江人烟稀少,一片凋零。湖广填四川的强制移民,重庆盐业茶叶兴旺,黄葛古道迎来繁忙春天。1891年重庆开埠,洋货大量进入,以猪鬃、肠衣加工出口为代表的工商业在南山脚下迅猛发展,除了海棠溪,龙门浩经上新街这条小路也不断扩充,黄葛古道日均流量高达万人次,穿梭的杠房(过去对滑杆轿子业务的总称)和骡马达到顶峰。直到蒋介石迁都重庆,命令四川军阀刘湘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修通海棠溪经四公里立交到贵州松坎的汽车公路,黄葛古道才逐渐退出商贾云集的历史舞台。这样算来,古道的繁华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但事实上,黄葛垭老厂早在宋代就有了瓷窑,其产品质量名扬川东。揽瓷器活的金刚钻们在储奇门过江到海棠溪,必走黄葛古道。这样算来,黄葛古道的存在是上千年的事了。

走到与海棠溪上山的交汇处,一下子被眼前的黄葛树和石板路惊呆了!我慢下来,停下来,坐下来,凝望,思考。我用手丈量,我用赤脚体感,上上下下几个轮回,左顾右盼几次反复,用不太专业的手艺抓拍无数瞬间的灵感,用嗅觉感悟黄葛古道那年份原浆无与伦比的醇厚味道,如同品尝千年经典佳肴。

黄葛树称记忆之树,什么时间移栽就什么时间换叶。一百多米石板路段,均匀分布着三棵参天黄葛树,树干粗大,表皮干裂,苦涩打卤,黑如猪鬃,表层纹路如刀刻,层层叠叠,风餐露宿,特别抢眼。眼前的这一棵,斜着身子依立在石板边缘,全身光秃秃的,像嵌入石岩支撑吊脚楼的巨大木桩。主干枝干斑驳陆离,部分肢体脱落悬空,摇摇欲坠,以为已经死掉了。抬头细看,树顶上生出花生米大小的嫩绿色叶蕾,正迎着朝阳含苞待放。更为奇怪的是,离地面一米高处的主干一分为三,由外向内平展合围再向上,形似一把椅子,微微泛着光亮。靠近些,再靠近些,手掌轻轻贴在树干上,又轻轻滑动一下,感觉触碰到罗中立先生笔下《父亲》那双大手,粗糙坚硬布满沟壑有刺痛感;如果你背靠大树,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温暖而又安全,恍然一个挑夫歇下来,扯起布艺擦擦汗,把扁担靠在树干上,踮起脚尖坐上去,斜躺着,打个盹儿,舒坦而又宁静。

“树龄需要专业测定,古道上的黄葛树百年以上比比皆是,自然生长”,林业技术员告诉我。突然觉得这树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形态如何形成?是对马帮和杠房面容的记忆?杠房算不算重庆棒棒的起源?是对渝黔两地客商的褒奖?抑或是重庆人贵州人勤劳耿直勇敢的性格写照?走过这一百多米石梯,脚步有些不自然地弹跳,有些颤抖,上山容易下山难的感觉。“大路一线天,跑马又射箭”“抬头高望,要把坡上”,我仿佛听到了轿夫一前一后对答如流的口诀,看到了山垭口骡马的影子。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原本就来自这般闯荡江湖养家糊口的先辈!1949年11月29日,刘邓大军一个团从黄葛垭口直插海棠溪,几个小时干掉敌军两个团,缴获大量军需物资,渡江一举解放重庆。

就在拐弯处下方,五棵粗壮的黄葛树联排站着,相互间隔不过两米,像一道屏障挡住外面万丈深渊,其中为首的两棵面对面相望,犹如一对年迈的军人夫妇,旁边三棵像他们的儿子,子承父业,永远留在这里,护卫古道平安。拐过开阔平整的“幺店子”,左边坎上那棵黄葛,枝干在半空中长成圆弧“之”字形,然后突然向上,撑出一把巨伞,为他人遮风挡雨,花蕾犹如满天繁星!而主干恰似朱自清先生笔下那雕塑般的“背影”。再好的词语也无法比拟她的付出,再精准的仪器也难测她的年龄……

遥望长江,满满的海棠烟雨在心中荡漾。

为了方便越来越多的市民登山锻炼观景,上南山的步道已经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金鹰、一棵树、老君洞、文峰塔、凉风垭、龙脊山、植物园等别样风光,网红景点争奇斗艳,唯有这几公里长的黄葛古道蕴含的风采无法超越。

鲁迅先生曾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古道石板自然也是从没路走出来扩出来改出来的。三到四米宽的石板路,多数是长短不一的石板拼接而成,也有不少是一块长条石自成一梯。离两个端头约几十公分位置呈圆弧形塌陷,中间部位基本平整,让人联想“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的浩荡场面。有的石板直接从山体石头切割而成。你俯下身子拍几张,也许你会发现:那一排排呆板的石梯,仿佛变成有弹性有起伏的一根根扁担,一根根木棒,一浪浪沙丘;也许你会觉得:黄葛树的皮层,明明就是肩挑背扛的古人,留在手上肩上脚底的老茧和血泡!

在一整块石壁上开辟出一块两米宽五米高的石碑,依稀能看见有碑文的痕迹。说是碑文,其实已经整体模糊不清,一个字也认不出来。据说,清末年间这条古道石板大修过,小修小补是常事。所谓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功德碑就这样诞生了。风霜雨雪,青苔爬满雕刻的痕迹。左右两边形如狮子的石头也已经严重风化,只见大体轮廓,宛如英雄般的史诗。

一条黄葛古道,承载了千年风雨兼程的洗礼,汇聚多少商贾能人,多少英雄豪杰,多少传奇故事,多少悲欢离合,多少恩怨情仇。有空多来走一走,它给我们的历史信息,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倘徉于黄葛古道,既看风景又缅怀先祖,思甜又忆苦,岂不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