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6个关键词 展望重庆发展新气象

时间: 2019-09-12 来源: 重庆法制报 编辑: 万 先觉 阅读量:9583

九月十一日,倒映水中的蓝天白云和渝中半岛。特约摄影 钟志兵

核心提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重庆经济社会得以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巴渝大地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改革激发活力,创新挖掘动力,开放释放潜力……透过改革、创新、产业、生态、三农、开放等以下6个关键词,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刻地了解奋进中的重庆,展望未来,充满希望。

关键词 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开花结果 激发市场活力

“在全国改革开放创造历史奇迹的同时,重庆也大踏步跟上时代变革。”9月11日,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米本家介绍说,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先后承担了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首批国家计划单列市、中西部唯一直辖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首批国家中心城市等发展重任。重庆屡屡承担中央改革试验的光荣使命,攻坚克难,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进步。

米本家说,在一系列改革探索中,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重庆全面推进改革的“突破口”和“重头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经济体制改革紧锣密鼓,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比如,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重庆着力增加有效供给,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综合施策降低企业成本,2016年以来累计为企业减负超过1500亿元;大力推进油气电力体制改革,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于2018年4月正式开业运营;获得市场准入的售电公司达到134家,今年前8个月完成电力市场化交易160亿千瓦时,有效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持续去除无效产能,累计去除钢铁产能806万吨、去除煤炭产能2435万吨,累计处置市属国有僵尸企业超过460户,均提前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同时,在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重庆印发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方案,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出台“支持实体经济企业18条”“制造业降成本36条”等政策措施,有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管理机制改革,出台《重庆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实现与国家共享平台对接。

此外,重庆还大力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出台《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创新“六个统筹”改革举措,规范政府投资管理;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取消区县(自治县)公立医院药事服务费,全市公立医院实行按病种收费的病种达到100个。

关键词 创新

一手抓研发创新 一手抓补链成群 重庆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

“近两年来,重庆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一手抓研发创新、一手抓补链成群,着力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9月11日,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许洪斌说,科技创新赋予重庆发展新动能。

一方面,重庆抓研发创新,研发投入明显提升。2018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410亿元、比2016年增长35.7%,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01%、比2016年提高了0.29个百分点。

在具体举措上,重庆编制了《重庆市技术图谱》;聚焦大数据智能化科技创新,组织实施集成电路等重大主题专项,今年滚动实施技术创新项目1925项,较去年增长60%;今年已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6个,获国拨财政科研资金3.65亿元。

同时,重庆强化基础前沿研究,优化完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体系,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非共识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科学基金等项目类型。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今年以来组织实施基础研究项目1080项、较去年增长32.4%,资助经费突破1亿元、较去年增长近一倍。着力提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能力,今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0项、获直接资助经费4.24亿元,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新高。

另一方面,抓补链成群,打造创新体系。围绕构建“芯屏器核网”产业生态圈,已引进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美国英特尔公司等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和企业在渝布局建设高端研发机构52个,支持建立市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重庆还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截至今年8月底,培育重点科技型企业14424家、高新技术企业2504家,分别较2016年底增长342%和73.5%。高新产业加快发展,近两年全市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19.2%;今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1.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2.8%和14.5%。今年,重庆首次入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9全球创新指数”全球城市创新集群100强、排名第88位,较去年提升15位。

关键词 产业

在四方面努力 加快构建有重庆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我们始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创新引领,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具有重庆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9月11日,市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陈金山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加快构建具有重庆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重庆在四方面进行了努力。

首先是以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为目标,着力构建先进制造、制造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陈金山说,近期重庆研究出台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巩固提升“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智能产业集群和以新能源、智能网联为主攻方向的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培育壮大装备、材料、生物医药、消费品、农副食品加工和技术服务等特色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全市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工业新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集成电路产量增长3.9倍,新能源汽车增长2倍。

其次是以培育良好产业生态环境为保障,着力构建精准服务、协同发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我们深入开展服务区县、服务园区、服务企业的“三服务”专项行动,把为企服务落实到点点滴滴。今年上半年,全市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分别下降7.6%和3.7%。

第三是以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抓手,着力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量的59.0%,是近3年来最低水平,较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

第四,是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为契机,着力构建双向开放、互联互通的现代产业体系。陈金山表示,近年来重庆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高水平“引进来”和全方位“走出去”并举,全面扩大工业领域开放合作。今年上半年,我市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01个,工业领域实际利用外资近15亿美元。全市48家民营企业共对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的49家境外企业进行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7亿美元。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现较好增长,出口机电产品同比增长18.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27.0%。

关键词 生态

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取得明显成效

9月11日,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卫回顾70年来重庆环保事业发展历程时表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环境保护事业有序发展,污染治理成效不断显现,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其间,重庆立足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生态环境保护效果持续显现。

截至今年8月,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4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2.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04天,PM10平均浓度为59μg/m3,比上年同期下降6.3%。

陈卫介绍,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我市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兼顾保护与发展,系统谋划“水、气、声、渣”,整体推进“建、治、管、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

比如,补短板方面,我市各级各部门从完善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置、道路交通污染防治、船舶码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保监管大数据等方面着手,加快填补环保设施短板。

比如,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方面,我市累计关停搬迁大气污染企业300余家,完成7台共252万千瓦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企业深度治理676家;还实施了全面推进重点河流“体检”监测、开展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整治专项行动等一系列举措。龙溪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被作为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典型经验做法获全国通报表扬。

比如,提升环境监管水平方面,我市划定2.04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4.82%。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开展专项行动,实施环保集中督察全覆盖,采取约谈、挂牌督办等多种方式,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的环保责任。与此同时,我市注重将科技手段运用于生态环境日常管理,建成投用重庆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初步形成了上联生态环境部、下联区(县)生态环境局、横联各级政府部门、外联企业等节点的生态环境“一张网”。

此外,我市还加快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伐,开展环境信用评价、实施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改革、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等工作。

关键词 三农

“三农”改革助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农业农村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9月11日,市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委主任路伟回顾70年来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历程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释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乡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取消农业税和实施补贴政策,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新时代促进“三农”发展的新征程。

路伟认为,经过70年的持续发展,我市农业生产实现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农民生活实现由追求温饱到全面小康提升的转变,农村发展由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迈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能力大幅跃升。我市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97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1080万吨,增长了5.5倍;生猪出栏量由1949年的73万头增加到2018年的1758万头,增长了24倍;蔬菜产量由1949年的160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1932万吨,增长了12倍;水果产量由1949年的6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565万吨,增长了94倍。

二是农业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050亿元,增长了143倍,农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9.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378亿元,增长了141倍。

三是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全市农民收入从1978年的126元(从1978年开始统计农民收入)增长到2018年的13781元,增长了108倍。

此外,2005年重庆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从2004年开始推行对农民的种粮“直补”政策,到2018年我市养殖业、种植业、农业机械等补贴政策、农业生产化贴息和保险政策实现了全覆盖。与此同时,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提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持续不断优化。

路伟介绍,未来,我市将坚持抓大城乡促融合化,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通过发展现代山地特色效益农业、开展脱贫攻坚和深化改革等各项工作,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让乡村产业强起来、农村环境美起来、农民生活富起来。

关键词 开放

重庆推动全方位开放 努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开放的程度决定着发展的质量。”9月11日,市商务委副主任许新成说,重庆立足内陆,面向世界,不但自己推动全方位开放,还努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许新成说,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开放的空间决定着发展的空间,开放的水平决定着发展的水平;带头是一种认识和态度,带动则体现为能力和水平,重庆正稳步提升开放发展能级。

目前,重庆形成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铁公水空四种方式互联互通的出海出境大通道,大通道、大枢纽、大口岸、大物流支撑起大开放的空间格局。重庆还形成了完善的开放平台体系,开放平台成为全市开放发展的“火车头”和“主载体”,2018年其外贸进出口、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占全市总额的八成、七成。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在西部地区都处于前列,并且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许新成表示,新时代对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为推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拓展,重庆成立了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领导小组,制定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行动计划》。

一方面,重庆将加快建设出海出境大通道,着力通道体系补短板、物流体系抓弱项、口岸体系强功能,让出海出境通道通起来、活起来、亮起来;另一方面,重庆将着力打造引领性开放平台,充分发挥开放平台在扩大开放、聚集发展要素中的重要载体作用,提升平台能级,促进各类开放平台在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重庆还将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做好“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文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有利于开放发展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线投稿 请使用系统指派指定账号密码登录进行投稿。
6个关键词 展望重庆发展新气象

九月十一日,倒映水中的蓝天白云和渝中半岛。特约摄影 钟志兵

核心提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重庆经济社会得以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巴渝大地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改革激发活力,创新挖掘动力,开放释放潜力……透过改革、创新、产业、生态、三农、开放等以下6个关键词,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刻地了解奋进中的重庆,展望未来,充满希望。

关键词 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开花结果 激发市场活力

“在全国改革开放创造历史奇迹的同时,重庆也大踏步跟上时代变革。”9月11日,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米本家介绍说,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庆先后承担了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首批国家计划单列市、中西部唯一直辖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首批国家中心城市等发展重任。重庆屡屡承担中央改革试验的光荣使命,攻坚克难,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进步。

米本家说,在一系列改革探索中,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重庆全面推进改革的“突破口”和“重头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经济体制改革紧锣密鼓,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比如,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重庆着力增加有效供给,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综合施策降低企业成本,2016年以来累计为企业减负超过1500亿元;大力推进油气电力体制改革,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于2018年4月正式开业运营;获得市场准入的售电公司达到134家,今年前8个月完成电力市场化交易160亿千瓦时,有效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持续去除无效产能,累计去除钢铁产能806万吨、去除煤炭产能2435万吨,累计处置市属国有僵尸企业超过460户,均提前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同时,在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重庆印发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方案,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出台“支持实体经济企业18条”“制造业降成本36条”等政策措施,有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管理机制改革,出台《重庆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实现与国家共享平台对接。

此外,重庆还大力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出台《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创新“六个统筹”改革举措,规范政府投资管理;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取消区县(自治县)公立医院药事服务费,全市公立医院实行按病种收费的病种达到100个。

关键词 创新

一手抓研发创新 一手抓补链成群 重庆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

“近两年来,重庆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一手抓研发创新、一手抓补链成群,着力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9月11日,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许洪斌说,科技创新赋予重庆发展新动能。

一方面,重庆抓研发创新,研发投入明显提升。2018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410亿元、比2016年增长35.7%,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01%、比2016年提高了0.29个百分点。

在具体举措上,重庆编制了《重庆市技术图谱》;聚焦大数据智能化科技创新,组织实施集成电路等重大主题专项,今年滚动实施技术创新项目1925项,较去年增长60%;今年已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6个,获国拨财政科研资金3.65亿元。

同时,重庆强化基础前沿研究,优化完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体系,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非共识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科学基金等项目类型。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今年以来组织实施基础研究项目1080项、较去年增长32.4%,资助经费突破1亿元、较去年增长近一倍。着力提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能力,今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0项、获直接资助经费4.24亿元,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新高。

另一方面,抓补链成群,打造创新体系。围绕构建“芯屏器核网”产业生态圈,已引进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美国英特尔公司等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和企业在渝布局建设高端研发机构52个,支持建立市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重庆还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截至今年8月底,培育重点科技型企业14424家、高新技术企业2504家,分别较2016年底增长342%和73.5%。高新产业加快发展,近两年全市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19.2%;今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1.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2.8%和14.5%。今年,重庆首次入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9全球创新指数”全球城市创新集群100强、排名第88位,较去年提升15位。

关键词 产业

在四方面努力 加快构建有重庆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我们始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创新引领,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具有重庆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9月11日,市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陈金山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加快构建具有重庆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重庆在四方面进行了努力。

首先是以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为目标,着力构建先进制造、制造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陈金山说,近期重庆研究出台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巩固提升“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智能产业集群和以新能源、智能网联为主攻方向的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培育壮大装备、材料、生物医药、消费品、农副食品加工和技术服务等特色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全市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工业新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集成电路产量增长3.9倍,新能源汽车增长2倍。

其次是以培育良好产业生态环境为保障,着力构建精准服务、协同发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我们深入开展服务区县、服务园区、服务企业的“三服务”专项行动,把为企服务落实到点点滴滴。今年上半年,全市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分别下降7.6%和3.7%。

第三是以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抓手,着力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量的59.0%,是近3年来最低水平,较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

第四,是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为契机,着力构建双向开放、互联互通的现代产业体系。陈金山表示,近年来重庆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高水平“引进来”和全方位“走出去”并举,全面扩大工业领域开放合作。今年上半年,我市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01个,工业领域实际利用外资近15亿美元。全市48家民营企业共对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的49家境外企业进行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7亿美元。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现较好增长,出口机电产品同比增长18.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27.0%。

关键词 生态

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取得明显成效

9月11日,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卫回顾70年来重庆环保事业发展历程时表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环境保护事业有序发展,污染治理成效不断显现,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其间,重庆立足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生态环境保护效果持续显现。

截至今年8月,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4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2.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04天,PM10平均浓度为59μg/m3,比上年同期下降6.3%。

陈卫介绍,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我市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兼顾保护与发展,系统谋划“水、气、声、渣”,整体推进“建、治、管、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

比如,补短板方面,我市各级各部门从完善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置、道路交通污染防治、船舶码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保监管大数据等方面着手,加快填补环保设施短板。

比如,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方面,我市累计关停搬迁大气污染企业300余家,完成7台共252万千瓦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企业深度治理676家;还实施了全面推进重点河流“体检”监测、开展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整治专项行动等一系列举措。龙溪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被作为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典型经验做法获全国通报表扬。

比如,提升环境监管水平方面,我市划定2.04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4.82%。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开展专项行动,实施环保集中督察全覆盖,采取约谈、挂牌督办等多种方式,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的环保责任。与此同时,我市注重将科技手段运用于生态环境日常管理,建成投用重庆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初步形成了上联生态环境部、下联区(县)生态环境局、横联各级政府部门、外联企业等节点的生态环境“一张网”。

此外,我市还加快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伐,开展环境信用评价、实施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改革、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等工作。

关键词 三农

“三农”改革助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农业农村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9月11日,市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委主任路伟回顾70年来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历程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释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乡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取消农业税和实施补贴政策,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新时代促进“三农”发展的新征程。

路伟认为,经过70年的持续发展,我市农业生产实现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农民生活实现由追求温饱到全面小康提升的转变,农村发展由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迈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能力大幅跃升。我市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97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1080万吨,增长了5.5倍;生猪出栏量由1949年的73万头增加到2018年的1758万头,增长了24倍;蔬菜产量由1949年的160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1932万吨,增长了12倍;水果产量由1949年的6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565万吨,增长了94倍。

二是农业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050亿元,增长了143倍,农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9.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378亿元,增长了141倍。

三是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全市农民收入从1978年的126元(从1978年开始统计农民收入)增长到2018年的13781元,增长了108倍。

此外,2005年重庆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从2004年开始推行对农民的种粮“直补”政策,到2018年我市养殖业、种植业、农业机械等补贴政策、农业生产化贴息和保险政策实现了全覆盖。与此同时,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提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持续不断优化。

路伟介绍,未来,我市将坚持抓大城乡促融合化,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通过发展现代山地特色效益农业、开展脱贫攻坚和深化改革等各项工作,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让乡村产业强起来、农村环境美起来、农民生活富起来。

关键词 开放

重庆推动全方位开放 努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开放的程度决定着发展的质量。”9月11日,市商务委副主任许新成说,重庆立足内陆,面向世界,不但自己推动全方位开放,还努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许新成说,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开放的空间决定着发展的空间,开放的水平决定着发展的水平;带头是一种认识和态度,带动则体现为能力和水平,重庆正稳步提升开放发展能级。

目前,重庆形成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铁公水空四种方式互联互通的出海出境大通道,大通道、大枢纽、大口岸、大物流支撑起大开放的空间格局。重庆还形成了完善的开放平台体系,开放平台成为全市开放发展的“火车头”和“主载体”,2018年其外贸进出口、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占全市总额的八成、七成。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在西部地区都处于前列,并且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许新成表示,新时代对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为推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拓展,重庆成立了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领导小组,制定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行动计划》。

一方面,重庆将加快建设出海出境大通道,着力通道体系补短板、物流体系抓弱项、口岸体系强功能,让出海出境通道通起来、活起来、亮起来;另一方面,重庆将着力打造引领性开放平台,充分发挥开放平台在扩大开放、聚集发展要素中的重要载体作用,提升平台能级,促进各类开放平台在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重庆还将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做好“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文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有利于开放发展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