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电脑“打组合”提高破案效率 街头狂奔的罪犯、紧追的警察,搏斗、上手铐,审讯室里斗智斗勇……在警匪片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然而,在智能化越来越普遍的今天,真实情况还是这样吗? “只要找到了对方的位置,做好抓捕准备,追逐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江北区公安分局花园村派出所民警曹明忠介绍,随着科技的发展,警匪间真正的战场,往往在“脑”上——这个脑,指的是电脑和人脑的结合。 昨日,在花园村派出所,记者看到:几个来回切换的电脑屏幕上,一条条数据信息像是游动的蝌蚪,分分秒秒划过屏幕,宛如黑客帝国中的数字瀑布,错综复杂,纵横交错。 在这群“蝌蚪”中找出嫌疑人相关数据情报信息,便是破案的关键!当然,不仅是数据分析,一场图侦形象比对也在同时进行,一张张嫌疑人形象截图,点对点,线连线,一张无形的“大网”铺天盖地,让那个暗处的身影无所遁形。 “如何利用这些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来破案,还需要人脑来协调。”民警曹明忠介绍,操作民警不仅需要办案经验丰富,更要熟知辖区的情况,甚至对辖区所有前科人员了如指掌。 高效精准 “两脑”结合找出盗窃嫌疑人 8月25日晚上11点,花园村派出所接到报案,辖区发生入室盗窃案件,当事人被盗走苹果手机,现场没留下什么痕迹,嫌疑人在逃。 8月28日中午12时许,同样的盗窃发生,嫌疑人趁着当事人在试衣间换衣服,盗走其手机。 “现场没痕迹,也没有留下嫌疑人特征,嫌疑人随机作案。如果是在几年前,快速破案的可能性很小。但现在,这对于派出所的案侦组来说,根本算不上难题。”民警如是说。 第一时间,民警展开大数据筛选,原本静止于桌面的电脑屏幕,在民警点击回车键的一刹那,一条条数据信息“蝌蚪”开始游动、分析、采集,很快,几条相关数据出现,将当事人小区相关情况、地理位置、环境等各方面信息进行排列组合。 民警同时将小区周边的监控全部调取,一帧帧画面在民警的操作下被选取,瞬间变成一幅幅截图,“模糊,模糊,这张清楚些,这样也可以!”两个小时不到,嫌疑人的形象从开始的模糊,经过一张张画面截图的重叠越发清晰,最终成为清楚的人象。 “是他,我认得他,这小子又开始了!”民警立即从脑海里“前科人员备案库”比对出嫌疑人信息:徐某,30岁,曾因盗窃入狱,去年刚刚刑满释放,家住…… 后边就很简单了,几个小时后,图像上的徐某已经坐在了派出所的审讯室里。 这是花园村派出所案侦组处理的一个案例,也是他们日常工作的缩影。在这里,只有将人脑和电脑完美结合,才能真正达到高效准确的破案效果,让嫌疑人无处遁形。 保持高破案率 电脑是辅助人脑才是关键 据介绍,花园村派出所成立于1994年3月,位于江北区商贸中心区域,其前身为观音桥乡公安组、观音桥乡派出所。2011年2月,原花园村派出所与原猫儿石派出所合并成新的花园村派出所。 虽然辖区大,人口多,案件高发,花园村派出所却有着高破案率,除了大数据智能化警务发挥的作用,更多的是靠民警多年来积累下的办案经验、分析思路和对辖区的熟知。 民警曹明忠今年50岁,1991年入警以来,始终在观音桥附近工作,对辖区的熟悉程度就如知晓家里有几口人一样。在他的脑中建有一个“前科人员资料库”,看到库中人员的形象后,他能及时反应出对方的各项信息,前科情况,如今家庭住址,甚至是手机号码。 “派出所办案,往往需要对辖区有着极高的熟悉度,这样一来很多案件都会变得简单。”民警曹明忠说,靠着这个资料库,大部分的侵财类案件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找出嫌疑人。 2010年,家住江北的方阿姨报案,说自己被人骗了12万元。经过询问,原来,方阿姨的孩子大学毕业没有工作,在某国企任职的江某告诉方阿姨,他认识单位的高层,可以给她孩子安排工作,但需要钱打点。 方阿姨马上表示愿意花钱,只要能将孩子安排进其单位。某天晚上,江某将方阿姨带到江北区一高档KTV门口,告诉她当晚要请单位领导消费,一会儿需要付账时方阿姨直接把账付了,这事儿就算办成了。 不大一会儿,江某告知方阿姨,一共消费12万元。方阿姨没多想便给了钱。但这之后,方阿姨始终没有等来江某的消息,对方电话也不接了,方阿姨才怀疑自己受了骗。 在了解案情后,民警立即认出,这个江某是前科人员资料库中的一员,有诈骗嫌疑。很快,江某被带到派出所,但他表示,自己确实是请客吃了饭,只是事情没办成,钱花了,他也没有办法。 曹明忠心里清楚,江某肯定在撒谎,但要如何拆穿他的把戏呢?曹明忠到当天江某请客消费的KTV进行调查,并通过资料库,调查了江某的朋友,果不其然,当天,江某请的并不是单位领导,而是他的朋友,且所有人都是AA制,总消费也只有几万元。 证据面前,江某无法抵赖,最终承认了诈骗行为。 “这样的案件,就需要人脑的缜密思维,再利用大数据的辅助。”曹明忠表示,派出所的老民警,都有一套特别办案方法,这些都是慢慢积累下来的经验,是电脑无法取代的,在如今智能化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只有将两者综合利用才能更有助于派出所破案工作。 记者 杨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