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长安网

木洞山歌唱出法治好声音

来源:重庆法治报 时间:2022-09-09 编辑:徐瑞阳 阅读:

  开栏语:在“八五”普法的进程中,我市穷尽各种方式,力求更加通俗易懂、生动鲜活,让枯燥乏味的法律条款换一种传播方式,这样才能直达人心,便于民众理解和记忆。而有一种方式令人耳目一新,那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载体,不断普及法律常识。本报从今日起,开设《“非遗”普法故事》栏目,专门展示我市利用“非遗”项目普及法律常识的过程、举措和成效,以飨读者。



喻良华用木洞山歌为市民普法(巴南区司法局供图)

  “拥抱法治的阳光,手擎法律的利剑,人人学法,人人知法,才有我们平安的家园……”近日,记者来到巴南区木洞镇,听到好几个居民在随口哼唱普法山歌。巴南区司法局木洞司法所所长叶烽告诉记者,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洞山歌,从2006年开始,他们就尝试用木洞山歌普法,让当地居民从通俗易懂的歌谣中学法、懂法,取得了良好的普法宣传实效。

  非遗在传承中担起普法使命

  木洞地处长江水道要塞,背山面河,是连接渝黔的重要集散地,当地人在拉船、聚会、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中的随性而唱渐渐自成一派,成为木洞山歌。2006年5月20日,木洞山歌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就在这一年,木洞山歌被赋予普法使命。

  叶烽在木洞司法行政系统工作了26年,全程参与木洞山歌普法。

  “以前的普法形式比较单一,能否做点创新?”叶烽说,有一天,他在街上听到一个居民在哼唱山歌,不小心走调,冒了一句:这个案子怎么判?就是这一句,让他茅塞顿开:用山歌普法。

  受叶烽的邀请,2006年7月,木洞小学教师徐道全创作了易懂易学的普法山歌《安全幸福千万家》,宣传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徐道全还编排节目,组织十多名小学生传唱,先后在木洞镇、巴南城区,乃至其他区县表演,受众达10余万人,这首山歌让交通安全知识深入人心。

  随后,1943年出生的木洞山歌传承人喻良华也开始创作普法山歌。他先后创作了几百首普法山歌,从垃圾分类到扫黑除恶,从民法典到国家安全、反腐倡廉……创作与传唱并进,不仅赋予了木洞山歌新活力,也让法律常识被群众轻松接受。

  互联网传播让非遗普法走向全国

  “社保作用真不小,衣食住行都需要。老板员工都参保,维护稳定促公道……”

  今年4月启动的2022年川渝人社“普法宣传月”活动中,巴南区司法局委托喻良华创作的这首社保普法山歌《社会保险就是好》,他字斟句酌了半个月才完成,用16个押韵短句宣传社保的好处并推广社保APP。喻良华夫妇和3个徒弟一起表演,以合唱、联唱、说唱的形式,加进人物表演、载歌载舞,将生硬的法律知识进行通俗生动的表达。

  2021年,以木洞山歌为基础,喻良华创作法治山歌宣传短剧《唱不尽的鱼水情》,以及法治宣传歌曲《法安天下》。2022年5月,巴南区文化馆组织人员创作并表演了《法安天下》,在木洞河街洞出神木广场上为数千群众表演,得到一致好评。他们还准备把新编后的《法安天下》打造成精品剧,录制后在互联网传播,推广到全市乃至全国。

  叶烽表示,木洞山歌参与普法的路还很长,这些传承人都信心满满,要将接力棒一代代传下去。

  记者 唐孝忠

  新闻多一点▶▶▶

  木洞山歌

  木洞位于重庆中心城区东面,长江南岸,是重庆市巴南区的一个镇。木洞山歌系该地民众传唱的山歌歌种,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在春播的插秧时节和金秋水稻的收割季节,木洞山歌在木洞及其周边地区广为传唱。1990年,木洞地区被重庆市命名为“山歌之乡”,1999年,木洞山歌又被命名为“巴渝优秀民间艺术”。

  2006年5月20日,木洞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重庆长安网未标有"来源:重庆长安网"或"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是出于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电023-88196827,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政法文化

  • 春天非你莫“鼠”
    子鼠踏春,与人间久别重逢。法治中国年轮新启,我们想...
  • 越过二道岭
    生命似河,岁月如歌。当共和国迈过七十华诞,我们也跋...
  • 触摸文学温度 诠释责任担当
    活动现场 携手推进和繁荣法治文学创作,用文学的力量...
  • 

    Copyright 2020 © 重庆长安网 中共重庆市委政法委员会 主办 重庆法治报社 承办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0163号 渝ICP备15010797号 电话 023-88196826

    重庆法治报社打击"新闻敲诈"举报电话:023 - 88196822 本网及网群刊发稿件,版权归重庆长安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